首页>政协·协商>建议建议
委员建言科技人才培养:给机会 给待遇
在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全国政协委员叶培建在听到一句话时拼命鼓掌。后面的几位委员悄悄议论。“这位委员一定是从事这个的。”是什么让叶培建如此动容。就是总理提到的要“使人才的贡献与回报相匹配,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作为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深刻体会到人才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国航天现在取得的重大成就离不开一大批年轻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给他们机会,给一定的待遇,让他们勇挑担子,事实证明推动了航天科技的迅速发展。”
与叶委员对中国航天人才培养模式的赞赏不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沈文庆委员对目前中国人才培养路径有一些忧虑。“现在国内大学招聘博士生都不一定能进去,可能得在美国或者欧洲的著名大学学习过才行。这些引进的人才虽然对中国发展有一定好处,但却把我们自身培养的很多优秀学生都推到了国外。”
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委员对此也深有体会。“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多优秀的学生是想留在国内读博士的,但在‘千人计划’等影响下,学生觉得也许在清华、北大读完博士也很难在高校立足,就一心去国外读博士,等过些年达到‘千人计划’的标准再回来。”
“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纯用人才引进支撑国家发展的。即便是美国二战以后引进了大量人才,其基础也是这些人才融入到了美国的科技体系中。”沈文庆委员建议,要让真正有创新能力、有创新意识的青年人才通过竞争脱颖而出,逐步形成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使用、晋升和利益分配机制。
对于人才的评价也是委员们关心的话题。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钟志华委员建议建立针对不同主体的分类评价机制,改进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让无论是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是企业科技人员、中介服务的不同类型主体都可以得到应有的尊重,集中精力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编辑:付鹏
关键词:委员 人才培养 待遇 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