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建议
邓小虹委员:不妨让急救员替代急救医生
原标题:邓小虹委员:不妨让急救员替代急救医生
“我们每个城市都有‘120’急救系统,但是现在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的医学院毕业生非常少,已经到了青黄不接的境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从公共服务的定位入手。”全国政协委员邓小虹提到,只有找准这个定位,才能把医疗机构的医生从这个岗位上解放出来,并让更多的人员充实到急救队伍中来。
邓小虹解释说,在任何一个国家,院前急救系统都应该属于公共服务。而公共服务,是由公共财政支撑,且具有专用队伍的。“但是现在我国的院前急救并没有被真正划归为一个公共服务的队伍,而是把它视同为一个医疗机构。”邓小虹委员说,我国城市的急救车基本都是由医院来管理和出车的,车上配备的人员也都必须是正规医学院毕业的医生、护士。但是实际上,急救车上的医生掌握的技能相对简单,用到的基本就是应急包扎和心肺复苏,承担的工作也仅仅是紧急处理后把患者转送到具有相应医疗能力的医疗机构。而与此同时,这些技能虽然很简单,可这些急救医生的工作强度非常大,平均每天都要出车几十次,有时碰到没有电梯的小区有心梗、脑卒中的病人,还需要人背手抬。
“因为工作强度过大,很多急救医生干到40多岁就已经无法再胜任这项工作了。但是,由于他们掌握的技能单一,又无法转到医院其他岗位工作。所以,目前我国院前急救工作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是人才青黄不接,人力不足,另一方面又是人员的闲置、浪费。”邓小虹委员认为,现在很多国家采取的都是急救员制度,也就是把院前急救系统划归为公共服务,而不是一个医疗机构。“急救员经过三个月培训,完全可以胜任院前急救的工作,国外甚至还鼓励消防队员从事院前急救,如果我们把它变成一个急救员的岗位,那我们就能有更多的从业人员,同时也不会造成人才浪费。”
编辑:薛鑫
关键词:急救员 急救医生 公共服务 医疗机构 院前急救系统 公共财政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