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协商协商
山东枣庄市政协: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
山东枣庄市政协常委会议专题议政
打造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高地
本报讯“转型升级的瓶颈是什么?路径怎么选?”6月27日,山东省枣庄市政协召开九届十四次常委会议,围绕“加快打造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高地”进行专题议政,一连串问号牵动着与会常委的神经。
枣庄市具有130多年的工业文明史,2009年被列为东部地区唯一的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2013年,又被纳入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的大盘子,赋予枣庄打造“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高地”的新定位。为做好这项工程的顶层设计,今年初,市委、市政府把打造“两大高地”的重大课题交由市政协调研。从3月开始,市政协两位副主席带队,兵分两路进行了3个多月的省内外调研,召开了20多场座谈会,经过30多次修改,最终完成建议案草案,提交常委会议专题议政。
“不要面面俱到,要找准最现实、最关键特别是党政容易忽略的重要方面,从政协的视角议深议透,发出独特声音。”市政协主席邓滕生着手研究这项课题时给出要求。
当前制约转型升级最突出问题是什么?大家纷纷发言,“至今没有过亿的产业板块,没有一家上市公司。”“被誉为‘中国针织衫之乡’的市中区280家纺织企业年产值远不及济宁如意集团一家企业。”“我们企业的块头小、科技含量低、产业集群效应和支撑能力不强、后劲不足。”全程参加调研的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谢旭阳说。
“我们的企业为什么长不大?”丁印泉常委一语引发众人思考。“煤炭、水泥等资源型产业占比重大,产业层次低,国有企业改制包袱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倪辉常委一针见血。“企业小而全,产品同质化严重,关联度不高,通过相互压价争夺市场,内耗严重。”从事纺织业的郑健常委对本行业长期存在的痼疾有切肤之痛。马洪玲常委补充说,“‘招大引强’的力度不够,入园企业门槛过低,对企业培育孵化能力不足。”
常委们针对问题开出的“药方”有的放矢,异彩纷呈。马洪玲常委建议,一方面要抓好现有产业的培育扩张,推动煤化工、装备制造、锂电、医药、光伏等优势产业膨胀;另一方面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产业链招商,延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针对项目用地瓶颈制约,王玉鸿常委提出了“建立项目准入和退出机制,做好腾笼换鸟、腾小换大、腾差换好、腾污换洁文章”的解决思路。
“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对老国企、小煤炭、小水泥进行兼并、破产、整合、重组,同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差异化考核机制,完善产业布局,推动各区(市)特色化、错位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李子腾常委说。翟庆龙常委则建议,注重加强企业家培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增加财政对企业科研创新基金的投入和奖励力度。
邓滕生表示:“调研组要把常委们讨论出的好建议充分吸收到建议案中去,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编辑:刘爱梅
关键词:市政协 常委 转型 打造 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