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最政协

“城市矿产”产业化如何破局 政协委员:矿交所是一项全新的探索

2014年08月07日 09:15 | 来源:工人日报
分享到: 

“城市矿产”产业化如何破局?

  近日,有媒体报道,武汉城市矿产交易所“长期吃不饱”,今年作为交易量发展最快的一年,全年预计只能达到1.6亿元。而这个全国首家专业从事城市矿产交易的产权机构2011年6月挂牌成立时预计三年内交易50亿元,它的挂牌成立曾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产权市场十大事件”。

  该交易所以“先行试点,逐步推广”为思路,旨在建设一个立足武汉、服务湖北、面向全国的区域性城市矿产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城市矿产与资本、资本与产业的对接,促进各类城市矿产资源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流动,打造可资全国借鉴的“武汉模式”。

  据悉,“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形象说法,是指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产生和蕴藏于废旧机电设备、汽车、家电和塑料包装物等以及废料中,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塑料等资源。

  循环利用废弃资源一直被视为朝阳产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执行会长赵家荣认为,开发“城市矿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是破解资源约束的根本出路。目前,“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已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循环经济重点工程,未来,全国将建50余个示范基地。

  可以说,武汉矿交所开了个好头,只是由于种种原因陷入“守着金山挨饿”的局面。但是,作为先行者,它也给“后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矿交所是一项全新的探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交易规则、电子交易系统建设,还有人力资源等方面,都需要总结。”武汉市政协委员邓超华在分析武汉矿交所现状时指出,城市矿产交易并非新品,折损程度,价格价值千变万化,加大了交易难度,加之武汉公共机构和大型企业交易积极性不高,缺乏特别的政策扶持等,难以形成资源“洼地”。

  目前来看,在地方积极性、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城市矿产”产业化的时机、条件在趋于成熟,并非缺技术、缺资金、缺专家、缺国外相关经验等。因此,武汉矿交所的遭遇不得不让人思考,“城市矿产”的产业化路径到底在哪,巨大的潜力如何挖掘?

  对于“城市矿产”产业化,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指出,目前阻碍“城市矿产”实现产业化的根本原因是产业政策缺失,“从源头上看,整个体制缺乏完善的回收利用体系和支持政策,传统的城市废弃物处理体系束缚了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我国国民垃圾分类意识薄弱。”

  因此,宋国君建议,政府应为市场有序运行建立合理的“游戏规则”:要完善产业链上、中、下游的配套政策设计。首先,对产业链源头的生产者实行组织,即完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其次,在产业链中端的物流环节,实行转移链制度,通过上中游多企业的协同运营,实现废弃物由点到点的运输转移,保证废弃物资源进入下游的生产开发环节。最后,对生产者即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商执行运营许可即排污许可等特许制度,制定对资源循环经济企业的扶持政策。

  实际上,“城市矿产”产业化不是没有成功的案例。宁夏灵武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区是辐射了宁夏、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周边500公里区域的、也是西北唯一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去年从“废铜烂铁”里淘金50.6亿元,利税6亿元,而今年上半年,示范区已实现产值29.3亿元。

  武汉矿交所的遭遇值得反思但不必盲目悲观。发展循环经济是大势所趋,开弓没有回头箭,前方的路如何走,政府和社会需要做的和反思的真不少。

编辑:刘爱梅

关键词:城市矿产 产业化 矿交 循环 城市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