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最政协
委员谈中国制造:国货要自强 关键在质量
原标题:委员谈中国制造:国货要自强 关键在质量
中工网北京3月12日电(记者郑一强)“我们中国人去日本旅游,疯狂抢购的‘日产马桶盖’,回到家里来才发现,买回来的居然是标准的‘中国制造’。难道打着外国标签的东西就一定好?”近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小组讨论中,“中国游客春节假期到日本抢购智能马桶盖”的话题引发了总工会界委员的热议。
“中国制造为什么要贴外国标才能吸引中国消费者?好产品明明是中国生产的,为什么要说成是外国生产的才有市场?”李海滨委员认为,这说明国人缺乏对中国品牌的信心。“其实我们有些产品做的不错,可是就是因为品牌信任度不高,在国内始终做不大。”
对于这个问题,徐德明委员有着自己的看法,“我们现在民族品牌太弱了,大家都不相信。说到根上,是因为我们不少国货产品质量不过关,老百姓用不住,消费者很难信赖。因此,应该在提高产品质量上要做文章。质量上去了,国货才能有市场。”
“这里面是一个标准的问题。我们的企业给人家代工的产品,都是国外的订购方提供质量标准,一般都很高。而我们自己生产产品时,国家的不少生产标准太低,甚至于没有标准,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提高产品质量呢?”潘晓燕委员认为,提高产品质量,国家必须制订或提高相应的生产标准,给企业一个明确的“线”,才能有更多高质量产品的出现。
“我们国家对制假、售假容忍度太大了,重视知识产权力度还不够,就没有企业愿意去提高质量把产品做精致。”周成建委员举了个例子,“去网上买东西一搜索,满眼都是高仿的假货。产品质量提升,成本自然要升高,但和那些假货一比,价格上立刻就没了优势,有谁愿意去费事提高产品质量呢。”他认为,我们国家应该学习欧美国家“打假须用重典”的方法,提高制假售假行为的违法成本,保证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的积极性。
“提高产品质量,也离不开工人素质的提升。”谈到这个话题,从事质检工作的邹先荣委员深知工人的重要性,“我们职工的素质不提升,责任心不落实,产品质量很难提升。所以说,需要生产企业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提高职工的职业技能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
“我们总说国货要自强,自强不能光放在嘴上。”不少参与讨论的政协委员都认为,提高中国制造的质量水平已经刻不容缓,“产品质量是中国制造崛起的生命线,容不得半点马虎。”
编辑:薛鑫
关键词:‘日产马桶盖’ ‘中国制造’ 中国消费者 生产标准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