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最政协
创新供给激活消费,建立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
全国政协:新常态下促进消费要有新思路让老百姓有钱花、舍得花、愿意花、有地花、方便花、放心花
原标题;新常态下促进消费要有新思路——全国政协“创新供给激活消费,建立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调研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释放需求潜力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在“十二五”规划收官和“十三五”规划编制之时,4月13日至17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组成“创新供给激活需求,建立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调研组赴浙江专题调研。发挥消费在拉动我国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一直是社会各界期待攻克的难题,世界发达国家没有一个国家的消费率在60%以下,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消费率曾经达到67.1%的高点,此后总体呈下降态势,直到2010年创下47.4%的新低。认识消费新常态,适应消费新常态,引领消费新常态,为编制“十三五”规划建言献策,成为此行调研组开展工作的重要内容。
让老百姓有钱花、舍得花、愿意花、有地花、方便花、放心花
“研究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就是要研究需要政府去做什么事情,创造一些能够让老百姓消费的领域。”调研组普遍认为,“要营造一种让老百姓有钱花、舍得花、愿意花、有地花、方便花、放心花的环境。”
毫无疑问,随着多样化、个性化、追求生活品质的消费新理念兴起,休闲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青睐,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潜力巨大。然而,由于产业创新能力弱,技术储备和高端人才缺乏,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准入限制较多,国内需求较旺的旅游、教育、家政、养老、医疗保健等服务产品却供给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消费的发展。
完善的流通体系对促进消费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流通成本居高不下使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受到影响。近年来,商铺租金和用工费用快速增长,税费负担过重是导致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此外,假冒伪劣商品仍然大量存在,特别是在农村市场和网络零售市场等领域尤为突出,影响居民消费信心。
调研组提出,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迈进符合当前消费和产业升级方向,建议国家积极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和加大扶持力度。一是通过税收优惠和产业扶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其作为社会就业主渠道的作用;二是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科技研发、物流配送、文化创意和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解决服务消费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激活中高收入群体消费潜力;三是建立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财政资金支持体系,逐步实现服务质量和收费标准规范化,提高其在居民家庭生活中的融入程度。
调研组还提出,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为扩大消费创造条件。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发展现代流通体系,重视网络消费,推进传统零售业转型升级,促进消费便利化与“实惠化”;二是通过税制改革降低流通成本,按照“简税制、宽税基”的原则,加快营改增步伐,加大对流通相关产业的覆盖范围,降低产品批发、零售等流通过程中的税收负担;三是结合国家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加大冷藏、储存、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降低与民生紧密相关的重要消费品储存、运输、配载等环节租赁、融资、营销的服务成本。
创新供给要立足消费转型升级
作为本轮金融危机的风暴眼,曾经屡创经济奇迹的温州经历了痛苦的凤凰涅槃。温州市政协主席余梅生向调研组介绍,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按工商登记计算,大约每19个温州人中就有一个经商办企业的,每52个温州人就拥有一家私营企业。在温州经济全盛时期,享有盛誉的温州人开始追求高科技、高附加值、自主品牌、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兴产业,事实证明,对于许多企业家而言,跨行业转型非常困难,会遇到资金、人才、技术、管理、市场等诸多难题,如温州一些企业大佬在单晶硅太阳能产业上就摔了大跟头,而立足原有产业基础,以消费需求为引导通过塑造品牌效应和提高附加值来创新供给恐怕是更为务实的选择。
痛定思痛,去年开始温州提出发展时尚产业,建设时尚之都,鼓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服装、制鞋两大产业为核心,积极探索推广定制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定制服务。今年3月,温州市政府还印发了《加快推进时尚消费发展实施方案》,积极构筑时尚精品制造名城、国际时尚消费名城、时尚产业策划基地、时尚要素配置基地,逐步建成智造发达、品牌荟萃、消费集聚、市场活跃、影响力大的时尚之都。
调研组认为,各国工业化进程表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必然拉动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正视消费产生的问题来创新供给,需求怎么准确把握和界定,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准确了解需求的所在、规模和个性要求等,最终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我国在很多领域都有潜在的消费需求,但是我们的供给是不足的,通过流通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及制度创新,又可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研究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问题上,更需要关注的是增加供给拉动消费。
调研组在浙江听到和看到了许多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鲜活案例。物流是制约消费特别是农村消费、电商消费的重要因素,为了打通消费“最后一公里”,金华市副市长、义乌市市长盛秋平告诉调研组,“我们开行了人类历史上最长距离的一趟铁路,从义乌经新疆到西班牙,历时21天,里程13000公里,满载着圣诞礼品于去年圣诞节前夕抵达欧洲,又满载着红酒、火腿等当地特产于春节前抵达义乌,使得原来需要45天海上航程的货物运输缩短了一半时间,引爆了两国的消费热潮。我们梦想有一天可以做到每天对开一班,这样一条铁路每年可以实现100亿美元的进出口。”
改革是最大的消费红利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官员都很清楚,要想完成经济增长目标,就必须在扩大消费和增加投资上做文章,但扩大居民消费方面文章难做,甚至费力不讨好,因此,见效最快的办法就是增加投资。调研组指出,作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聚焦点,提高居民消费率靠任何单一措施都无法完成,需要经济和社会全方位的改革来推动,如打破垄断、健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公共服务、改革收入分配体制等。
浙江省商务厅巡视员鞠雅莲告诉调研组,任何消费领域的培育都涉及市场准入、产业政策、消费政策、市场诚信政策等,但目前政策投向集中在生产,流通被忽视,消费政策滞后。以新能源汽车推广为例,浙江省新能源汽车销量位居全国首位,主要做法是生产环节通过产业政策鼓励资本投入、技术研发、产业配套形成供给,流通环节借助消费政策实行销售直补、政府部门和城市公交优先购置、放松限牌限号,充电站规划建设等形成需求,媒体持续宣传形成热点关注。
在阿里巴巴集团调研时,董事局主席马云向调研组坦承,“我们最期待网规的出台,目前监管部门很多,谁都来管,同一个领域有不同的监管部门,如果是一样的意见,为什么要由不同的部门来管?如果是不一样的意见,我们到底听谁的?”调研组指出,市场经济是创新型经济,也需规则作保障,目前许多领域存在制度空白,使相关领域创新处于灰色地带,无论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面临着市场及政策风险。调研组建议,市场看清后制度要及时跟进,以鼓励创新为基本理念,本着趋利避害和整体利益最大化,正确处理促进与规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促消费既要政府政策引导,更需要发挥市场主体的力量。企业已经有足够的创新压力和动力,关键是政府能不能及时给予市场主体一个创新的环境。例如,城市核心区节假日停车问题,许多旧建商场由于停车场地不足,经营受到影响,有的企业开发停车软件,但运用的前提是打通周边单位停车场信息管理系统,这必须由政府来协调解决。调研组建议,国家层面建立综合性的促消费协调组织机构,建立定期的议事、通报、沟通机制,促消费既然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整合各部门有限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抓好系统推进,方能有大的作为。
编辑:薛鑫
关键词:全国政协 激活消费 促进消费 专题调研 调研组 消费率 马云 阿里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