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最政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题调研报道

全国政协:别让所谓的“公平”扼杀了创新

2015年05月26日 09:06 | 作者:吕巍|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原标题:全国政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题调研报道 别让所谓的“公平”扼杀了创新

  “不知为什么,一提起创新人才培养,我的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学生们愈来愈重的大书包。我常常觉得,如果课业负担一直这样繁重下去,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将无从谈起。这是因为,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深层原因就是太严重的大工业生产方式———标准化。这是创新人才培养最大的‘天敌’。”25日,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题调研组在江苏省天一中学考察时,校长沈茂德如是说。

  “的确,创新的一大特质就是与众不同。然而,我国的教育给予孩子的却是同一套教材,同一张课表,同一种正确答案,同一个高考分数线。这种更注重公平原则的教育方式,强调的是面向全体,而不是因材施教。”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表示。

  “有很多有特长有想法的孩子都被高考分数线挡在了高校的大门之外,这看似公平的方式其实存在着很大的不公平。比如化学系要招的就是化学方面有优势的学生,但因为总分没有过线,化学分数再高也不能被录取,这种刚性化的录取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爱好和专长,等于将不同的材料做成了相同的产品。”江南大学校长陈坚认为,国家应加强宏观指导和顶层设计,对高校依法自主办学、自主招生适当放权。

  他的观点得到了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张凤阳的支持。“一方面,国家应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则应为高校办学和招生松绑,让高校有更大的自主权,让高校可以依据社会需求导向,推进特色学科建设和专业调整,也可以破格录取一些在专业上有特长或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出色的学生。”

  “高校在办学和招生方面缺乏自主权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总是戴着政府管理的‘紧箍咒’,势必影响高校创新的积极性和效率。政府应该找到公平与创新的平衡点,为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气候与土壤提供政策支持,与高校、社会一起为创新人才营造一个最宽松、最有利的成长环境。”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马德秀表示。

编辑:薛鑫

关键词:全国政协 创新人才培养 江苏省天一中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