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杨达生薄胎瓷刻艺术赏析
瓷刻亦称刻瓷,是指瓷器上,用钨钢刀或金钢石刀搂刻书、画的一种工艺技法。瓷刻最早源于民间,在瓷器餐具上冲刻姓氏和印记,以后由艺人把艺术与雕刻融于一体,以钨钢刀或金刚石刀在素面成品瓷器上或瓷板上,錾刻书画或图案。具有艺术价值的刻瓷作品可以追溯到清同治、光绪年间,北京的书画家邓石如、华法在瓷器上自写自画自刻,促进了刻瓷的发展。所以瓷刻作品多以厚胎瓷为基础进行创作,即便如此,由于瓷面质地坚脆极易破损,完成一件瓷刻艺术品也相当不易。
上世纪90年代,杨达生先生经过数十年的执着探究,在传统瓷刻的基础上实现突破,掌握了在0.8毫米到1.4毫米厚的薄胎瓷上刻画、创作的独门绝技。用他的话说就是:盘瓶碗都能刻,著名书法家的字全能仿。2000年冬,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将杨达生的薄胎瓷刻字花瓶作为国礼赠送日本政要。杨达生的刻瓷技艺日臻成熟。
杨达生的瓷刻艺术作品与普通刻瓷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其一在于瓷胎薄,杨达生薄胎瓷刻艺术作品所采用的瓷器大多为壁厚不超过1.4毫米的素胎,瓷器本身迎光透亮,所刻书法透过瓷壁可以反观;其二在于瓷刻深、着色浓,杨达生的瓷刻深度约0.2毫米左右,手摸眼看皆有明显的凹凸感,其刻画部分着色很浓,凸显了书法本身的意蕴。1998年2月25日出版的上海《新民晚报》曾这样评价杨达生的作品“章法有序,字字逼真,笔笔生动。而且克服了晚清瓷刻艺术不足,线条加粗,瓷刻深度适中,着色浓厚,釉面炸裂小,轮廓清晰。”
1、大碗兰亭序
2、齐白石碗
编辑:李勤
关键词:杨达生 瓷刻 胎瓷 薄胎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