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正能量 正能量

寻找生命的另一个归宿

——器官捐献协调员李翠英的故事

2014年04月04日 16:06 | 作者:周劼人 袁汝婷 帅才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551923_xxjpsgc001510_20140403_tppfn1a001_600_450

4月1日,一位潜在器官捐赠者的家属(右)在《潜在器官捐献者家属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551934_xxjpsgc001507_20140403_tppfn1a001_600_450

 

2013年11月16日,李翠英在湖南长沙举行的中澳移植论坛上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器官捐献协调员授课,她授课的题目为《器官协调员角色定位、典型案例经验分享》

 

  湖南,长沙,清明节前。

  身材弱小、面容清秀。她在一排排公墓间穿行,时不时在一些墓碑前停留,默哀。黑色大理石墓碑简洁肃穆,镌刻着曾经鲜活的面容。

  这些墓碑下,并未埋葬她的任何亲友,甚至,那些她停留过的名字,生前都不曾认识她。但她知道,埋葬在这里的生命,都还以另一种方式活在这个世上。

  她,叫李翠英,湖南省专职器官捐献协调员,独自和参与完成了湖南省一半以上的器官捐献成功案例。

  (一)照片

  快50岁的欧武章在ICU门外静坐了许久,手里紧紧攥着几幅照片。

  三个小时过去了,他终于在儿子欧梁的《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亲属一栏签了名。

  此时,22岁的欧梁正躺在ICU病房,靠呼吸机维持生命。欧武章记得,脑癌肿瘤复发前,儿子曾告诉父母“要捐献器官”。然而,面对亲友的压力,欧武章夫妇却犹豫了。

  “是小李给我的两组照片让我下了决心。”欧武章口中的小李,正是李翠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的器官捐献协调员。

  器官捐献协调员,一个新职业,伴随着2010年3月中国启动器官捐献试点而诞生。他们负责说服“潜在捐献者”的家属,协助医院完成器官捐献全过程。

  李翠英交给欧武章的两组照片,一组是面色蜡黄的尿毒症患者,因为等不到肾源满眼绝望;另一组则是成功接受器官移植出院的患者,满面容光。

  李翠英告诉欧武章,完成欧梁器官捐献的嘱托,“这就是意义”。

  在一些人眼中,“李翠英们”是“魔鬼”--当亲人即将离世,陌生的他们走上前来,说服亲属捐献亲人器官。

  在另一些人眼中,他们又是“天使”--捐献的器官不仅救活了等待移植的患者,更让逝去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几个小时后,欧梁捐献了一对角膜、两个肾脏、一个肝脏。李翠英告诉欧武章,他的儿子挽救了三人生命,还让两人重见光明。

  “谢谢你小李,虽然我不知道孩子的生命在哪延续,但我知道就在湖南、在中国,或者在世界某个角落。”

  (二)选择

  欧武章被打动的理由,正是李翠英选择这份职业的原因。

  四年前,她还是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移植科的一名护士,实践着自己从小的梦想——救死扶伤。

  但这样一句话,改变了她的职业选择——“李护士,我什么时候能等到器官?”这是移植科病房里,那些面容黯淡、每天在鬼门关徘徊的病人,最常问的。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等不到答案的绝望中离开人世。

  那时李翠英常常边流泪送走患者边想,“该怎么救他们?”

  机会来了。2011年3月,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开展一年后,李翠英成为一名专职器官捐献协调员。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提供的信息,印证了这份工作的重要:中国每年约有30万患者需要器官移植,但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1万例,供需比为1:30。

  而李翠英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就是在“潜在捐献者”出现时,与家属沟通,促成器官捐献。

  任务的内容,决定了工作的不易--

  试想,至亲奄奄一息,一个陌生人走上前,请你捐出亲人的器官。换作是你,作何感想?

  被人骂是家常便饭,更有一次,家属中一个壮汉重重地推开李翠英,大声地吼着:“走开!你脑子有毛病吧!”那高高扬起的手臂,差点就落在她瘦小的身躯上。

  是啊,李翠英也“笑话”过自己:是不是脑袋坏了?

  (三)误解

  接受采访的早晨,这个面容姣好的李翠英神清气爽地走来。除了一身黑白衣裤,没有什么能将她和几小时前、一百多公里外的一场追悼会联系在一起。

  3月31日晚,一名捐献者的追悼会上,她被上百人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讨要说法。

  “究竟干什么的,卖器官?!”

  “到底收了人家多少钱!”

  面对这样的质疑,李翠英说,“已经习惯了”——是的,习惯了理解家属的委婉拒绝;习惯了一时不能理解的会骂人,情绪激动的会推搡;更习惯了每天见证生死,充当忠实的倾听者,坏情绪的“垃圾桶”。

  器官捐献要求很高,如果不能在心脏停跳后极短时间内摘取,就失去了移植机会。所以,李翠英必须“随时出发”。可是和抢时间的辛苦相比,偏见和误解,才是真正的阻力。

  曾有一位农村大姐,经李翠英协调,捐献了故去丈夫的器官。此后每天清晨5点,大姐都会给李翠英打电话,反反复复地说着这样的内容:“小李,都说要完整地走才好,我是不是对他不起?”“如果我不同意捐,是不是你们还会救他?”

  电话持续了整整一个月。常常凌晨一两点才睡下的李翠英,坚持每天5点耐心地听大姐絮叨,还反复地劝慰她:“捐献者都经过严格的医学判断,绝不会为取得器官而放弃对生命的救治……”

  四年来,李翠英协调或参与成功的捐献案例已有80例左右,占湖南全省总量50%以上。这个数据,忠实记录着她向梦想进发的刻度。这“不可能的任务”是怎么完成的,个中滋味,只有她自己知道。

 

编辑:顾彩玉

01 02

关键词:捐献 器官 李翠英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