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尽一名科学家的本分
■■致力于土壤解毒
最近几年,和这个时代的中国人一起,黄巧云也陷入乡愁之中。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村里那条他儿时游泳嬉戏、月下捉蟹的小河变得不再清澈,乡下的天空也不时被雾霾笼罩,青山碧水成了垃圾场。
2000年9月,黄巧云终于完成了海外游学,但就在归国的欣喜还未散尽之时,报纸上的一则新闻令他沉重起来。当时报载,武汉城区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正以居民比较密集的地方为中心,呈现辐射状向外扩散。之后,“毒大米”、“毒蔬菜”等不断被媒体曝光,餐桌上的安全引出的土壤安全问题牵动着黄巧云的神经。面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的现状,黄巧云感到自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让社会公众了解这件事的严重性。因为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虽然有很多的方法,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综合的技术等,但无论什么方法,想要将污染的土壤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目前仍是世界性的难题,至今没有成熟的解决办法。”黄巧云说。
“我觉得自己作为具有专业背景的全国政协委员,应该在预防和避免重金属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上有更大的作为。”2013年两会,黄巧云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农村垃圾管理与环境保护的提案》,随即引起媒体广泛报道。对着镜头,他将我国农村土壤污染这一严峻现状摆在了全国人民面前,并就制定可行的农村垃圾和废弃物管理措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了详尽阐述。
黄巧云认为,在我国农村,垃圾正在成为土壤污染的重要来源。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环保工作却进展缓慢,被称为“土壤杀手”的生活垃圾、废旧电池、残留农药等造成的环境污染触目惊心。因此,“防”比“治”更重要,也更有效。国家要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确保环保人员到位、环保设施正常运行,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村地区土壤污染防治的难题。
“我要尽一个科学家该有的本分!”通过递交提案的方式让国家层面支持农村环境保护只是黄巧云将土壤研究所学回馈社会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黄巧云一直尝试将土壤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
2005年以来,黄巧云和他的团队在湖北大冶开始了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实验。大冶富产铜矿,矿区周围耕地土壤中镉等重金属的含量达到了中度污染以上的程度。黄巧云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利用农业秸秆、碱性物料和微生物菌剂三管齐下原位固定土壤重金属,中轻度污染的土壤经处理后,所种生菜中镉的含量可达到国家食品安全卫生标准。目前,黄巧云的团队还在不断改进技术方法,争取把污染土壤中活性镉的含量降得更低。
黄巧云说,土壤污染与大气、水污染最大的不同在于其隐蔽性,“一块地出了问题,外表几乎看不出什么差别,可能五年十年都发现不了。”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黄巧云身上更多了一份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总觉得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更加关注涉及民生的问题,特别是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环境方面的问题,要多做调查研究,撰写质量高的提案,向国家进言献策。
令黄巧云欣慰的是,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出现了关于土壤修复的说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要“实施土壤修复工程”。在黄巧云看来,这意味着中央政府下定决心要正式向土壤污染“宣战”。在国务院的规划中,土壤环境保护已经被作为一项长期目标来规划。最新提出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建成国家土壤环境保护体系,使全国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作为一名从事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研究30多年的科学工作者,我愿意为早日实现这一目标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期待着我国的土壤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黄巧云说。
编辑:罗韦
关键词:黄巧云 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