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百万年薪为何难觅基金会秘书长?
我国公益慈善领域人才困境待解
培养人才期待高校参与
针对我国公益慈善领域人才匮乏的现状,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曾多次提出希望建立一个全面的公益慈善人才培训体系。
希望工程的发起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也非常认同这一观点:“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从本科开始,到硕士、博士,硕士阶段是最重要的。”
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今年7月,我国首个高校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的学生一毕业,就成了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深圳市慈善总会等公益机构的争抢目标。
“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由上海宋庆龄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和基金会中心网三家机构在2012年共同创办,学制两年,生源从高校三年级学生中报名选拔产生。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背景之下,这个专业毕业生的“抢手”,无疑也揭示了飞速发展的公益慈善事业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加入。
据了解,“公益慈善教育中心”的成立初衷,除了想从一定程度上为行业培养和输送专业公益人才外,还希望通过专业人才素养的提升,促使公益行业向职业化管理转变,提高行业的整体专业水平。
经过专业训练的学生也让各家公益机构颇为满意,不少学生在实习阶段就获得了很好的评价。
中国扶贫基金会今年一下从“公益慈善教育中心”招录了4名学生,该基金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这些学生不仅本专业知识扎实,对公益行业也有全面、充分的认识,而且实干能力非常强。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投身公益有着极大的热情。”
让公益慈善领域人士更加高兴的是,开设相关专业培养公益慈善人才,已经成为更多高校的共识。
6月份,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宣布在今年推出了国内首个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今年7月开始启动招生,第一批学生将于明年9月入学,计划招生40人,旨在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
几乎与此同时,正大集团捐赠2亿元人民币,与南京工业大学合办浦江学院,学院在今年也将增加一个全新的专业———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
储备人才还需自身发力
面对行业整体的人才匮乏,公益慈善机构自身也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今年4月,由民政部、中国慈善联合会指导,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和老牛基金会联合主办,老牛基金会出资1000万元的老牛学院项目正式启动。老牛学院期望在未来3年内培养200名公益慈善行业的职业经理人。
老牛学院将每年举办一期培训,为期三年。培训紧密围绕当下我国公益慈善行业对管理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需求制定教学内容,包括个人发展、机构建设、资源拓展、创新能力提升等课程。另外,为提升学员实际操作能力,培训还将为学员提供实战演习机会,如在线筹款比赛、为慈善政策的制定建言献策,或给地方性慈善活动设计方案等。
“中国公益慈善行业的上升发展、机构规模的扩张,促生了更多的人才需求,而公益慈善人才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牛根生在启动现场向记者解释说:“老牛学院聚集优秀的导师为学员量身定制课程,调动和整合全方位的资源,期望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公益慈善人才生态。”
南都公益基金会的“银杏伙伴计划”也成为当前我国公益机构领导人的另一个培训基地。“银杏伙伴计划”主要资助对象为基层公益机构的领导人或创始人,被资助者将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公益创新者。南都公益基金会为他们提供连续3年、每年10万元的资金支持,希望用作个人生活补贴和能力建设费用,具体使用方案由个人成长的计划决定。此外,安利公益基金会也捐资1000万元,启动了“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
目前,类似的公益人才培养的项目越来越多,由政府搭建的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及越来越多的公益性支持机构也正在积极有效地帮助公益人才成长。
“继2010年的调研报告之后,我们目前已经启动了‘2014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与需求调研’。”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刘洲鸿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经联合其他公益组织开展第二期的公益人才研究计划。“力图全面了解公益行业的人才构成、人才水平、供需特征等在近几年发生的重大变化。为行业人才支持的努力方向、为已开展或计划开展人才支持的机构、项目提供信息支持。”刘洲鸿说。
编辑:牟宗娜
关键词:基金会秘书长 慈善领域高端人才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