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很党派 很党派

如何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让城市给人安全感?

民主党派专家建言城市公共安全 织密“防护网”

城市公共安全议题关乎民生,系于民心,只有找准对策,才能筑牢安全防线。

2015年01月13日 11:09 | 作者:黄昌盛 张雯宁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原标题:织密城市安全“防护网”——民主党派专家建言城市公共安全

  本期嘉宾

  张兴凯 民革北京市委会副主委、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杨晓勤 民盟江苏镇江市委会副主委、市监察局副局长

  曹珍富 九三学社社员、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本报记者 黄昌盛 见习记者 张雯宁

  从上海外滩跨年夜踩踏事件,到哈尔滨仓库火灾,再到大理巍山县明代古城楼失火……新年伊始,几件安全事故让这个冬天多了一分凄冷,也唤起了人们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再度关注。

  城市公共安全议题关乎民生,系于民心。然而,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安全问题拷问着城市公共管理能力。只有找准对策,才能筑牢安全防线。如何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让城市给人安全感?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民主党派专家,听听他们的建议。

  公共安全事故为何频发

  大火、气爆、踩踏……近年来,公共安全事件频发。人们对城市公共安全和城市治理能力产生质疑的同时,也在反思:事故频发是公民素质不高所致,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张兴凯:上海发生的特大踩踏事故、哈尔滨发生的大火,再次给城市治理敲响了警钟。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事故的发生与公民素质有一定的关联。国民安全素质直接的表现就是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如果大家都意识到可能发生踩踏事故,政府管理部门会预先采取防范措施,到现场的人也会自觉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因为“人皆知避祸就福”,事故也就不会发生了。当然,公共安全事故的频发,也暴露出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漏洞。简言之,就是没有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城市安全治理体系。很多城市不清楚燃气、供电、给排水等多数公用管路的分布情况,青岛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大事故就源于此。

  杨晓勤: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仅是公民素质的问题,毕竟赶场凑热闹是人之常情。这次上海发生踩踏事故反映了几个问题:一是大城市公共娱乐活动场所少,容易导致人流集中;二是相关部门对公共安全管理不够重视,细节管理不够,责任落实不够;三是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和民众的应急自救能力不足,事故发生时,没有很好的应急举措。

编辑:薛鑫

01 02

关键词:城市 公共安全 事故 民主党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