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很党派 很党派

如何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让城市给人安全感?

民主党派专家建言城市公共安全 织密“防护网”

城市公共安全议题关乎民生,系于民心,只有找准对策,才能筑牢安全防线。

2015年01月13日 11:09 | 作者:黄昌盛 张雯宁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城市安全治理应宏观微观并重

  梳理近年来发生踩踏等公共安全事故,不难发现,从微观上来说,专业应急队伍的缺失,应急设施的旧、少问题是城市安全治理不可忽视的掣肘因素;从宏观上来说,多数城市尚且没有一个完备的城市安全治理体系。如何才能补上短板,填上空缺?

  张兴凯:就整个城市安全管理而言,无论是事前的宣传教育还是事中事后的应急处理,无论是设备设施等外在条件还是意识能力等内部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建立包括城市安全法治体系、宣传教育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基础数据体系等在内的现代城市安全治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纽约时代广场每年都搞迎新活动,在维持秩序中栅栏作用很大。假如在陈毅广场设立了隔离栅栏,是不是能避免那次事故呢?这个小小的细节反映的是基础设施设计、管理本身的问题。城市的很多设施本身就存在风险,又没有防范措施,发生事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除设施会影响应急能力,人力的投入也应得到重视。目前,各级政府、企事业都制订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这些预案都演练过吗?演练时覆盖了所有可能受伤害的人群吗?我们自己参加演练时很认真地对待过吗?这些都值得思考。

  杨晓勤: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要提高人们对公共安全的认识,只有民众和相关部门都认识到公共安全的重要性,才能减少事故的发生;其次,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设置,尤其是对容易突发事故的地区,更要做好全面防护,以免事故发生时措手不及;第三是要完善事故的追责机制,严格查处、严格问责方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新理念助力安全治理

  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之后,有人发布了用手机分布数据生成同时刻人群密度对比图,提出可以此数据作为公共活动人群管理的依据。这种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是否为城市安全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曹珍富:类似以手机数据定位确定人群分布的方法,其实质是大数据在城市安全管理中的运用。这有其可行性,但其前提是数据的可靠性。在基于可靠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技术控制相关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其低于临界点,那么这些重大事件、突发事件都可避免。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如交通监管部门等)主导,并紧密结合电信移动运营商以及相关互联网高新企业,组成三位一体的城市监控管理机制,从而对未来潜在的突发事件进行客观有效地预测,以达到对城市管理尤其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目的。但这一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杨晓勤:应该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尤其是细节理念,运用到城市治理当中来。上海踩踏事件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进出口没有能执行严格的单向通行,导致人流对冲。在人流密集流动的地区,哪里上哪里下,哪里进哪里出,能容纳多少人,这些细节问题都应当标明在显眼位置,作为民众出行的决策依据。只要引导到位、管理到位、细节到位,在这种精细管理的理念指导下,相信类似踩踏的悲剧是完全可以提前防范的。

 

编辑:薛鑫

01 02

关键词:城市 公共安全 事故 民主党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