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新曙光新曙光
进军西藏 建设西藏
1951年,阴法唐在昌都住地
充满艰辛苦涩的进军
和平解放西藏大进军,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进藏部队广大指战员在进军途中,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同饥饿等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作斗争。可以说,累、饿(有时每人每天只能吃四两代食粉,甚至采野菜或以野物充饥,在有条件的地方采购少量芫根或其他食品补充)、高原反应是进军途中最大的困难,广大指战员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经历了无数次生与死的考验。
从甘孜至拉萨间的1600公里(昌都至拉萨1100公里),穿过青藏高原由北向南走向的横断山脉,山高河多,风雪无常,高寒缺氧,仅海拔5000米左右的大雪山就有10多座(其中号称“天下第一山”的丹达山在6000米以上),澜沧江、怒江等急流冰河有十余条。在平时行走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指战员们却要肩负平均达70斤的负荷行军,有的则重达100斤,即便是体弱的女兵也要负重50多斤。军直部队在翻越海拔近6000米、山上积雪二尺多厚、严重缺氧的冷拉山时,人、马、驮骡在冰雪陡坡上向下滑行两公里多,2/3的官兵口鼻流血,1200余匹骡马多数倒毙,其中6名官兵在此献出了生命。从新疆进军的独立骑兵师先遣连(三连)在通过大片无人区,艰难跋涉千余里后,于1950年10月进至阿里地区。这里海拔4500米,一年中有半年多时间冰封雪地,严寒缺氧。为了在此站稳脚跟,三连官兵在后方供应跟不上、缺医少药、病饿交加的情况下,以牺牲56名官兵的惨重代价,在此坚持了一个冬春。从青海进军的十八军独立支队,在越过巴颜喀喇山麓后,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上行军。由于驮载过重,草料不足,沿途骡马陆续倒毙500余匹,仅在抢渡洪水下泄的通天河时,就有150匹骡马被湍急的洪水冲走、淹死,并有数名官兵在渡河时牺牲。
从云南方向进军的一二六团官兵,行进在“一山有四季”、“一日有四季”的横断山区,翻越伯舒拉等高山,跨过怒江等激流,同样经受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筑路部队(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排除各种艰险,为加快公路向拉萨延伸的速度,为我军在西藏站稳脚跟作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血的代价。仅修筑康藏公路,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人光荣牺牲,在中国公路建设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西南军区抽调了六个工兵团,十八军三个团和四个营及军直有关单位18000人,与西南公路工程大队等单位投入施工。修路部队克服高山缺氧、施工条件极差的困难,奋战四个半月,战胜了大渡河,打通了海拔3600多米的二郎山和海拔4200多米的折多山,于1950年8月26日通车甘孜。享誉全国的《歌唱二郎山》,就是一支反映修路部队打通二郎山英雄业绩的歌曲。
与此同时,新疆独立骑兵师及一个骆驼团在海拔4500米的地方修筑由于田经普络入藏的公路200公里。青海第一军修筑自西宁到黄河沿的公路近500公里。
进军是充满艰辛苦涩的,胜利则是令人喜悦的。进军西藏的胜利,不仅标志着解放战争的结束,也使祖国大陆实现了完全统一;不仅标志着西藏“有边无防”的历史终结,而且使西藏人民近百年受外敌欺凌和奴役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史无前例的进军准备
大凡较大的军事行动,都需要一定的准备工作,但像进军西藏的准备工作那么复杂、用时那么多,实属少见。
这时我初任十八军五十二师副政委(原政委已调军里工作)、师党委副书记,以后代理党委书记,深知进军准备的难度。部队从接受任务到主力出动,虽然上下日夜忙碌,仍用了七个多月才基本完成。包括思想、组织、政策和适应高原行军作战与生活的训练,创造在藏区开展工作的条件及吃穿住行(包括修路、飞机空投)和想到的、可能办到的高原特需物资准备等。
“政治重于军事”
为适应高原长途跋涉的需要,部队开展了生活高原化的训练,练习负重行军(战士自动地背石头、腿上绑沙袋等)、野营野炊和学习藏文等活动。为增强战斗力,除加强武器弹药和其他力量外,还接收了一大批新成员,包括二野其他单位调来的和自动要求进藏的专业人员、学员、学生等(其中有女同志一二百人)共14000多人。
西藏是一个民族和宗教问题十分突出,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也很特殊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因此,从中央、西南局到进藏部队,都十分重视对西藏情况的调查研究。西藏工委和十八军党委成立了政策研究室,除抽调一些师团干部参加外,还吸收了一批懂得藏文、熟悉西藏情况的教授、专家,进行西藏情况的调查研究,提出具体政策执行意见,很快写出了《西藏社会各阶层对我军态度之分析》、《对西藏各种政策的初步意见》、《进军西藏应注意和准备事项》等一批有价值的参考材料,对帮助上级领导部门掌握康藏情况、制定政策和对部队宣传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具体了解兵要地志、社会情况,准备政策意见,开展宣传、统战工作,筹备粮柴等,十八军先后从1950年2月至7月,派出由十八军副政委王其梅、第二参谋长李觉等实施统一领导的前进指挥所(简称“前指”)及五十二师师长吴忠、西藏工委委员天宝(西康藏族,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西康时,参加红军北上。熟悉西康藏族情况和藏族的历史、民风、民俗,对开展藏区工作起了很大作用)率领的进甘孜、邓柯的北路先遣部队一五四团,五十三师副政委苗丕一率领的进巴塘的南路先遣部队一五七团。巴塘、康定等地一大批藏族知识青年在党组织的帮助和部队的召唤下,怀着高度的革命热情参加了十八军。
为配合十八军进藏,西北野战军彭总决定由一军组建一支600人的精干的骑兵支队(后称青海骑兵支队,简称“青海骑支”),7月24日抵达玉树地区。驻新疆的第二军组建的独立骑兵师,5月进驻南疆于田地区。云南进藏的十四军一二六团,4月初在丽江地区集结待命。
“补给重于战斗”
毛泽东从西藏的经济、政治状况出发,体恤藏族人民的疾苦,提出了“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方针,进藏部队的费用由中央包干,所需物资全部由内地供给。由于西藏远离内地,有高山大川阻隔,交通不便,因而运输补给成为一项十分艰巨紧迫的任务。为此,朱德致函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就进藏部队的供给问题乃至使用银圆组织采购,种粮种菜,改善伙食等都作了重要指示。西南局等领导机关在“政治动员令”中提出“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把组织支援进藏作为首要任务,要求做到“前方部队需要什么就供应什么”。刘伯承、贺龙亲自策划和指挥支援工作。
1950年2月初,西南军区组成以十八军副军长昌炳桂为司令员,第三兵团后勤部长胥光义为政委的支援司令部,负责组织实施支援进军的各项工作,突击抢修公路,加强运输力量。在川西地区迅速征集了大批粮食,从全国各地采购、定制了包括皮帽、皮衣、皮裤、皮大衣、皮鞋、皮手套和饼干、罐头、代食粉、蛋黄腊、固体燃料以及帐篷、防潮雨布、草盔、风镜等一批适用于高原环境的军需给养物品,补充了一批比较轻便的武器和驮运的骡马。
在运输补给中,西南军区抽调汽车850多辆、骡马3300多匹,组成四个汽车团、四个辎重团,在川藏线上接力运输。公路修到哪里,运输就跟到哪里;部队走到哪里,物资就送到哪里。通公路的地方用汽车运,没有公路的地方用骡马、牦牛驮运。河水拦路,就用溜索、牛皮船把物资送过河。大渡河两岸公路已通而大桥未架好,运输兵就把汽车拆卸装船送到对岸,再组装起来运输。人民空军为了空投物资,支援前线,在各方面条件都差的情况下,王洪智机组经过数十次试飞,于1950年5月7日突破了“高原空中禁区”,在甘孜、邓柯等地实施空投。到1950年底,汽车部队共运送物资35000吨,空军空投物资900余吨。
全国各地,特别是邻近西藏的四川、西康、云南、青海、新疆等省区,均以人力、物力大力支援进军西藏。北京、天津、上海、东北等地赶制各种进军用具和物品。川西为支援十八军进藏,各县都成立了支援委员会。在漫长的运输线上,有十万头以上牦牛参加经常性的运输。仅德格、白玉、石渠、邓柯四个县,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出动牦牛六万多头,驮运物资26万驮。
在运输补给中,出现了无数动人事迹。甘孜和玉隆大头人夏格刀登等筹粮15万多公斤。德格女运输队员曲美巴珍,用自己的两头牦牛、一匹马,在120公里的运输段上,驮运物资100多次。遇到雨雪天,她就脱下自己的衣服盖住驮子,保护运送的物资,被誉为支前模范。西康省人民政府授给她“支援模范,藏族之光”的锦旗。云南西部的大理、丽江、保山三个地区的30多个县的群众,踊跃参加修路、运输、建造营房。保山地区由县长、区长、干部带队组织运输。青海玉树地区的运输队,调集了4000多头驮畜,把物资从黄河沿运送到玉树、囊谦等地,保障部队供给。新疆于田地方政府组织了由900多名民工、4500多头毛驴组成的九个运输大队,为进藏部队驮运粮食、马料和各种军用物资。
(本版阴法唐文章摘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编辑《阴法唐西藏工作文集》,刊用时有删节。)
编辑:曾珂
关键词:建设西藏 敦促西藏和平解放 进军西藏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