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创新是积累的延伸
由此,我们应该理解当今中国社会创新能力薄弱的原因,关键在于总体上积累不足。如今,我们正在从教育方面开始弥补这些不足。教育的方式方法即便有差异,但是对于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并没有媒体舆论夸张的那么大。某种程度上说,为了在短时间内追赶别人,弥补二百多年间我们因多次中断而造成的技术积累薄弱的缺陷,我们的教育需要更狠一点,需要加大“恶补”的速度,也是正常的。这是为了尽快获得和提升创新能力的代价。那些鼓吹不上学、不读书,靠快乐教育、自由发展就能提高创新能力的观念,如果不是愚昧,就是别有用心。
最后还想强调一个问题。本文论述的主要是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希望能明确一个结论,即一切创新和进步都建筑在前人或自身积累的基础上,世上绝没有突如其来、灵机一动的创新。与此同时,我还想指出,对于科学技术如此,对于人文科学同样如此。人类社会千万年来,从文化、制度到观念、准则,有价值的创新并不多,很多都是千百年积累的成果,至今依然行之有效。所以我们会看到,有很多试图自创一套理论体系以囊括天下、穷尽文明、整合世界、统一观念的企图,几乎全部都是笑话。我们所说的社会科学,其核心理念在过去两千年的时间里都已经出现和形成了。如今,人文科学领域所谓的新成果、新理论,不过都是微调或综合而已,有些微调还调坏了,例如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人文科学、观念领域、思想意识的创新,几乎是百年难遇的。现在某些人常说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实际上是偷换概念,他们将两种思维模式、理论或文化传统的相互取代、抗衡称之为观念创新,其实不过是观念和文化上的叛变、投诚,根本不存在创新一说。背叛一种文化,投入另一种文化的怀抱,对于被背叛者来说,也许有一点创新的意思,但事实上,对于投诚的那种文化来说,所谓创新不过是陈糠烂谷。之所以要用创新一词,无非是傍上“历史进步论”的战车,让某些文化背叛在“历史虚无主义”的配合下具有了真理性,给文化背叛者以强烈的心理安慰。
除了大历史层面的创新谎言外,还有一大类所谓的观念创新,几乎都是井底之蛙的狂言。一个在浅池里玩耍的人从没接触过大海的深度,将水池挖到齐腰深便以为是创新;一个小孩子没经历过成人的世界,刚发育便以为自己在创新;一个狭隘者一旦接触了辽阔,以为别人都不知道,便认定自己是创新。中国古诗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那些动不动在观念上、在思想上、在理论上创新的人,大都是没经历过沧海,没领略过巫山的夜郎之徒。杨绛有句话说得好:“某些人读书太少,想得太多”,这样的人最容易创新。当一个人领略了人类思想的广阔,他便会懂得谦虚,轻易不把创新挂在嘴边。
人类社会所有的创新几乎都是在巨人肩膀上的眺望,没有积累,没有对过往一切的诚挚尊重和深入了解,创新几乎都是随风飘散的浮云。这一点,中国古人荀子早就说清了。二千多年前,儒家学者荀子在《劝学篇》中写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认为,荀子的《劝学篇》可以成为所有希望创新、渴望创新者的座右铭。
编辑:秦云
关键词:创新 积累 科技进步 技术创新 瓷器 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