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十三五”时期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框架

2016年03月15日 20:43 | 作者:刘士林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但这两种道路各有偏颇。如果说,走小城市发展道路的主要问题是把“大都市”与“小城市”发展对立起来,他们不了解大都市代表着全球城市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已成为决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变化的核心机制与主要力量,也看不到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正演化为“大都市”的实力比拼,“大都市强则国家强,大都市弱则国家弱”,属于城市化的“穷过渡”思维。那么也不妨说,大都市作为工业文明背景下“单体城市”发展模式的代表,如同以“他人就是地狱”为生存哲学的西方现代人一样,它把城市看作“孤立的存在”,只关心“自己”并“以邻为壑”,加剧了城市之间的“同质竞争”,造成区域内资源、资金和人才的巨大浪费和低效配置,也使自身深陷于不可持续的巨大困境中。

与单体城市不同,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建构良好的分工体系和层级关系,有助于解决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城市与农村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激化的对立和冲突。基于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形态上具有“组团发展”特征、在机制上形成“共生互动”的“城市群”,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主流趋势。在国内,2005年《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城市群”概念,明确要求“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合理分布的新城市群”。不是小城市,也不是大都市,而是更具有包容性和协调性城市群,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从《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最终明确“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再到“十三五”时期“19+2”的城市群总体框架,关于我国城市群要不要建、建多少、如何建、先建谁后建谁、什么时间建到什么程度等一直争论不休问题终于尘埃落定,这不仅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框架,也大体勾勒出第一个百年目标期内我国城市建设的基本风貌。

编辑:秦云

01 02

关键词:十三五 城市圈 城市化 城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