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大学生新选择“间隔年”释放公益情怀

2016年04月25日 09:18 | 作者:李斯璐 | 来源:新快网
分享到: 

国内首个“间隔年”基金为年轻人助力

和Wingwing一样利用毕业后到西部支教,是我国很多大学生对“间隔年”概念的最初体验。

“间隔年”是一个在西方国家非常流行的概念,通常指年轻人在升学之前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在正式步入下一个生活阶段之前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

如今,中国大学生也开始尝鲜“间隔年”,更多人选择以公益为切入点,做一场志愿旅行,体验生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2015年3月19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国内首个“间隔年”基金,并开展“中国间隔年计划”(下简称间隔年计划),奖励资助有思想、有创意、有勇气、对社会有责任心的年轻人在国内外实施间隔年行动,帮助他们探索世界、认识自己,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目前,共8名青少年完成“间隔年”计划。

其中,西安工程大学的李玉镇,到国外的孔子学院调研和教学,一边推广汉语,一边感悟生活;陈静雯,带着公益行走西部,用做义工和短期打工的方式深入当地生活;湖南师范大学的孙晓,到肯尼亚贫民窟为孩子们建造学校,撒播爱和希望;中山大学的廖小涵,因为立志投身公益事业,前往印度仁爱之家做义工……

据了解,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旅行者在世界各地从事志愿者服务,他们参加的工作包括各种开发和保护项目,涵盖了从志愿救助加德满都街道流浪儿,到统计喜马拉雅高山区濒危动物的数量等各种类别。间隔年中,旅行者获得的回报是:个人成长以及更加深入地体验当地社区生活的机会,“这些经历,将赋予你的旅行更为深刻的内涵。”中国间隔年计划传播官顾雅婷如是说。

像亲人一样亲近照料残疾儿童

2015年临近大学毕业时,中山大学地理科学系学生廖小涵没有加入就业的“大军”。她参与到间隔年计划面试后,顺利被录取,带着1万元人民币的资助金,只身前往印度,在一家慈善机构做义工,照顾那里的残疾孩子和关怀濒死老人。从去年8月至今,她仍在“间隔年”义工旅途的路上。

“读了四年大学,我才发现自己‘进错专业’,去年6月毕业时,我便没有加入保研、出国和求职大军,而是选择了义工间隔年。到印度的仁爱之家去,是出于对其创始人和这家慈善机构慕名而去。”

并没有太多的准备过程,小涵收拾了简单行囊、买好机票、办好签证,便飞往印度加尔各答。“可能出于对志愿者需求大的缘故,成为仁爱之家志愿者,并不需要繁琐的手续,填妥简单的注册表格,便能开启义工里程。”

小涵的工作看似简单,但并不轻松。她和绝大多数志愿者一样,主要是帮特殊儿童换尿布和喂食,工作制度是半天制,到中午十二点,就可以回去休息。“刚进入儿童之家,看到这些特殊孩子,实在是心生怜悯,却难以靠近。他们是残疾儿童,不能控制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有些是张着嘴巴口水不断外流,有些手脚不停颤抖,身体不同程度地扭曲着,虽然穿戴整齐,但靠近了还是会闻到让人不太舒服的味道。只是渐渐地,我自己也不太明白为什么,我就和他们亲近起来。”

细心的小涵留意到,仁爱之家的工作人员,是如何无私地爱护这些残疾儿童:比如,修女们知道每个孩子会被怎样的方式逗笑,并将经验传授给义工;比如,护工阿姨每天都会把孩子都抱着围坐成一个圈,用一首歌把孩子们的名字都串起来唱一遍……在这样的环境下,连小涵也经常为孩子们唱出中国儿歌:《小小粉刷匠》。

残疾孩子虽然苦难,但这里每天都有阳光般的力量,给予他们关怀。修女告诉小涵:“我们只是平凡人,没有改变世界的才能和机会,但是似乎只要做好眼前的一件事,爱好眼前的一个人,人生就富有意义了。”小涵说,这样的话、这样场面,足以吸引自己留下,安心接下义工工作,并在接下来为期两个月的仁爱之家服务中,给力地为孩子们洗衣服,导致皮肤干裂才停了下来。如今的她已经结束了印度之行,但“间隔年”旅程还在进行,她打算参加完今年8月的巴西里约奥运会志愿者后,才正式结束间隔年计划。


编辑:王慧文

01 02

关键词:大学生 公益 间隔年 选择 义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