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让小孩子体验农耕文化也是“改变命运”
对于城市的绝大多数孩子而言,已经很少了解到农村了,更别谈亲自俯身去拿一把镰刀收割稻谷。6月4日,海南省琼海市,由50多个家庭组成的亲子旅游团来到大路镇一处田地割稻谷,孩子们切身体验并感受农耕文化,给他们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感受。(6月5日中国新闻网)
当地由50多城市家庭组成的亲子旅游团,深入农村一线体验农村耕作生活,其初衷和目的有哪些,我们不好准确评判,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一农耕文化体验模式一下子击中了教育的软肋。为什么城里家长要带孩子到乡下“收割稻谷”?可能有休闲放松的考虑,但并不排除多数家长有让孩子体验农村生活和增长知识阅历的考虑。孩子们整天生活中城市中,天天学习的是书本知识,他们基本上“足不出户”而没有到农村实地接触的可能,而且,国内学校教育也基本上没有“农村体验”的课程安排。如此这般,对于城市孩子们而言,农村的“面貌”是模糊的,农村和农耕生活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只存在于他们的想象中。
因为时下教育的局限,导致孩子们对农村和农耕缺乏了解到了严重的程度。在今年5月31日《南方都市报》一篇《年轻人为何不种地,跟教育有关系》文章中提出,很多农村学生对常见农作物的生长特点稀里糊涂,因为一方面学校以及教师有意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以期提高成绩,另一方面家长对教育的理解也一直停留在自己当年上学时的水平,以为孩子只有把作业写好才算“好学生”,尽量不让孩子参与农业活动。很多孩子跟土地的接触越来越少,以致学生作文内容普遍远离农村生活,模仿甚至抄袭所谓的“范文”,根本不写自己真实的生活,也不写自己真实的想法。认不清农村作物,搞不清农作物生长规律,对于孩子的成长初期看影响不大,长远看却是缺陷。社会要治理,国家要管理,孩子们未来总是承担这一责任,不懂农村、不了解农村,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和农村大国,难言管理者的合格。
国内教育无形中排斥了农村,即使一些农村地区的初级教育也在无形中鼓励孩子“撇开”农村,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下,即使孩子们很优秀,也会因为他们没有社实会践和最基本的观察事物的本领,影响到他们的长远发展。
近年来,国内一些教育专家学者屡屡呼吁学校要开设好社会实践课,鼓励孩子们到基层到农村体验生活。这并非空穴来风。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城乡经济的巨大割裂,且日益阶层化的现实,不正是因为教育对农村生活和农耕文化的重视不够造成的吗?让孩子们更多的了解农村和农耕文化,不仅是增长才干和生活阅历的考虑,更是潜移默化培养他们“触摸”基层的人文习惯和宽广深邃的人生品格。我国未来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但真正的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学会“仰望星空”,更应该自觉学会“脚踏实地”。海南省琼海市组织的乡村收割文化游,让孩子们的视野得到了拓展,毅力得到了考验,虽然这一活动是短暂的,但却如一抹“新绿”触动了广大中小学教育者的神经。让孩子们真正改变命运,需要丰厚的书本知识,真正主导学生命运的可能就是一次次贴近社会的“实践课”。(毕晓哲)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孩子 体验农耕文化


美国旧金山圣诞老人大聚会
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试生产
不走陆路改空降 “圣诞老人”搭热气球出发
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福建泉州开幕
“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领取2017年诺贝尔和平奖
伊拉克民众集会庆祝击败“伊斯兰国”
探访中国造世界首座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
华盛顿点亮国会圣诞树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