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吃”出端午节里的传统真滋味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在颇具流行色彩的民间童谣里,端午节也有着令人向往的诗意色彩。今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已然临近。不过,早在近一个月前,各大商务网站就开始忙不迭地捣鼓起了“粽子节”。火腿、蛋黄、咸肉……满屏幕的无粽不欢。“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舌尖上的端午,摇身一变,成了“互联网+”中起到重要配置作用的市场资源。

吃,固然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如农历春节里的饺子,中秋佳节里的月饼……这里面,不乏中国从农耕社会演变过来的饮食记忆,还有季节和自然中的特殊定格。不过,如果在端午这样的中国传统节日中,我们最大的参与热情仅仅是吃粽子,最大的满足感只是来自于胃,甚至连这些吃的食物也都习惯于网购的“买来主义”,只见眼前的树木,不见背后偌大的树林,这样的端午节,不仅是意兴阑珊,恐怕还有些若有所失吧。
购物网站把端午“在商言商”,情有可原。不过,按照李克强总理的话来说,“互联网+”可以嵌入到任何具有价值的领域中,中国传统节日,亦不例外。这不,在光明网的“网络中国节”页面中,就能找到这样的遵循:端午文化的起源考证、民间习俗、传承发展,还有那念兹在兹的“小明陪你过端午”……深入浅出,牵挽各方,这样的“互联网+端午节”,着实“吃”出了传统的真滋味。
中国传统的传承,能够跨越千年而不气若游丝,就是凭着它螺旋式向上的延绵之力。对此,有学者就说“文化就是这么增增减减地流动着”。而关乎到中国传统的意识色彩、文化特色和伦理情感等诸多“软要素”中,像端午、春节这般的传统节日,无疑是集大成者。现代社会,会把端午想当然地“浓缩”成吃几个粽子,看几场龙舟,甚至是商家和商品越俎代庖地成端午文化的代言人。在大众已经不自觉地把老祖宗的精气神都“扁平化”的时候,这时,“网络中国节”不啻为一种清新存在。它不刻意消解现代的时尚气息,而是通过自己的甄别和推介,亦步亦趋,告知你一个更为多彩且又厚实的端午佳节。
在“网络中国节”的页面中,笔者看到这样一个细节:古人在端午节中所蕴藏的意味,不仅有天马行空的艺术着墨,还相当地付诸现实。譬如,在在端午所贴的符,就有着时代更迭的“绿肥红瘦”:汉魏时是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宋代就出现的端午贴天师符风俗,明代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风俗。光是这样一个墙上方寸之间的变化,就不断演绎出不同朝代人们的历史背景和生活条件。往小了说,这是端午贴符的“年年岁岁画不同”,但往大了想,这其中,不正是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一叶知秋?
龙舟竞渡,蓄兰沐浴,驱逐五毒……对于这些端午节的传统节目,很多年轻人或许并不陌生,但你是否真的了解它?是否真的读懂它的全部?端午节可不是粽子,可不能囫囵吞枣;对于传统民俗,更不应“无知当个性”。端午,这个从先秦时期就已经明确的节日,它应该萌发出现代气息。“网络中国节”之端午篇,就是这样的登高望远,体悟更深。对于亿万中国网民来说,这种体会,值得拥有。(谢伟锋)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端午节 粽子 传统


美国旧金山圣诞老人大聚会
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试生产
不走陆路改空降 “圣诞老人”搭热气球出发
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福建泉州开幕
“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领取2017年诺贝尔和平奖
伊拉克民众集会庆祝击败“伊斯兰国”
探访中国造世界首座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
华盛顿点亮国会圣诞树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