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刘建:红色的背负和传承
“在人民群众中才是最安全的”
从16岁当兵到现在,刘建待的时间最长的就是部队。
当兵去部队不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不仅没有隔膜祖孙的感情,在刘建看来反而更加紧密。“爷爷本来就是从泥土里走出来的,一辈子跟农民和士兵们生活在一起,他太热爱土地,也太明白了解基层实际的重要性。”
于是,进了部队的刘建每次回家探亲,常常被爷爷拉住问个不停。“现在当兵的战士都是多大年纪?”“南方的战士多还是北方的战士多?”“城市的战士多还是农村的战士多?”“你们多久吃一次猪肉,粮食是新米还是旧米?”……老爷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势,着实让刘建难以招架,假如被问住了,爷爷会严肃要求刘建回部队了解清楚。爷爷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这些都是你的战友,他们年纪不同,生活的省份不同,背景不同,产生的想法肯定不同,只有掌握了他们想法的初衷,工作才有针对性,实事求是、联系群众这一点,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有效。
对于当时还不到20岁的刘建,爷爷的话能听得懂吗?刘建呵呵乐了。
但是爷爷“有办法”。事实上,刘建入伍3年后表现优秀要被提干,可朱德告诉他,再多当两年兵吧,多在普通士兵中待一段时间,多接触一些基层实际。所以,刘建在部队整整当了5年的士兵,打下了“基层实际”的坚实基础,这对于他日后的成长大有裨益。
对于其他孩子,爷爷同样如此。上小学三年级的刘建有一天回到家知道弟弟要回来了,家人问是不是派车去接一下弟弟?爷爷脱口而出,“接什么接?让他自己来,坐公交车来,你们只有在人民群众中才是最安全的。”
1975年初夏,又一个探亲回家看望爷爷的日子。此时年事已高的爷爷突然提出,想去乡下走走,并补充说,不要惊动任何人。
一辆小车,两个随从,刘建跟着爷爷乘坐的小车,缓缓地向北京郊区农村驶去。
正是麦子成熟的时节。一片黄灿灿的麦田边上,朱德下车沿着田埂,朝麦地深处走去。他站在麦田中间,放眼遥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自己弯腰伸手捋下几颗饱满的麦粒,拿在手心捻了捻,吹走麸皮后,放入口中,一脸满足。
此时,护田的农民看到有人下到田间,就慢慢走了过来。朱德高兴地跟他聊起了天,家里一共多少亩地?一亩能打多少麦子?多少交给国家多少当做口粮?……种田是庄稼人最在行的事情,一唠起庄稼,老百姓滔滔不绝起来,朱德也听得很开心。等到走的时候,突然一个农户嘟囔了一句,“我怎么看着你像朱德啊?”朱德听了哈哈大笑,这一笑不打紧,老百姓纷纷大叫,“就是他!”“朱总司令来了!”引得更多老百姓紧紧地围了上来,久久不愿散去。
“他很享受在人民群众中间的感觉。”刘建回忆说。
怎能不享受呢?老一辈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建立的是一种真正的血肉联系,是鱼儿离不开水的“鱼水”之情。鱼在水中才能劈波斩浪,自在畅游。无论共产党的事业何等壮大,共产党员永远不能失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时时刻刻都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爷爷从没有讲过这些大道理,可爷爷是如何做的,刘建牢牢记在心里。
几年前,刘建曾负责过一段所在部队军师两级退休老干部工作。那都是一些立过赫赫战功的老红军,很多人认为老干部工作不好做,刘建可没想那么多,就任第一天就骑着自行车去干休所走访老干部。
再看干休所这边,早早听说有新官上任,老干部们一个个拿着马扎坐到大门口,挡着大门,嘴里嚷嚷着,“看看哪个领导来呀,他要是在我们面前摆谱,我们就把他的小车拦下来,让他走进去。”半天之后,工作人员急忙忙赶过来,“老爷子们怎么在这里啊,人家局长早就在办公室等着了。”老爷子们诧异了,“什么时候进去的?怎么进去的?”“一大早骑自行车进去的呀。”老爷子们一拍大腿,抄起马扎,“这个行!”
就这样,刘建一下子得到了老干部们的认可。“我没想那么多,只是想到如果换作是爷爷,他会怎么做?”刘建说,将心比心,我当时就是想要像照顾我的父亲和爷爷一样去照顾这些老干部们。
即便到今天,已经是少将军衔的刘建,也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一个“官”,或者自己跟老百姓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他永远记得爷爷朱德说过,我要求你们接好为人民服务的“班”,而不是接“官”,不要老想着往上爬,远了跟人民群众的联系。
“实事求是是爷爷对我们的基本要求”
2016年5月,四川省西充县农村的一处庄稼地里,远远地走来两个50多岁像是搞“农业技术”的人。只见他们一边低声交谈着什么,一边伸手翻看着地里的秸秆。与上一次跟爷爷一起下乡“陪同者”的身份不同,这次到“乡下看看”的正是刘建本人。
爷爷对农村和土地的深厚感情不必多言,虽然刘建自打当兵后基本没在农村生活过,但爷爷血脉里对基层劳动人民的情感,始终流淌在刘建的血液里。“原来,一直工作生活在部队,我接触最多的就是基层官兵。现在,能真正接触广大的各阶层劳动人民,深入了解和反映他们的现实问题,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
刘建口中所说的“机会”,指的是2013年,刘建成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刘建说,政协是通过界别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政协委员不是“官”,在政协,既可以为协商民主献智,也可以为参政议政添彩。如果爷爷还在,这是不是他最乐见的一个身份呢?
尽管是军队委员,“任职”政协委员而非“兼职”政协委员的刘建,并不轻松。但刘建对政协没有拘束、畅所欲言的探讨氛围十分赞赏,“我不说话可以,但说了就要说真话。实事求是是爷爷对我们的基本要求。”刘建依然笑眯眯的,目光却是坚定,这或许也是刘建相承的红色家风的内涵之一。
实事求是,这也是前面刘建“下乡”的初衷,一定要用扎实的调查研究支撑起自己的话语权。仍然跟农民和土地相关,这一次他关注的是农民们种植的农作物秸秆合理利用问题。
“您不是搞军事装备的吗,怎么还对秸秆利用有研究?”记者一脸诧异。
刘建则更为诧异,秸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难道还分专业吗?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还分专业吗?不是应该全社会去关注和呼吁吗?记者无言以对,刘建说的没错,政协委员对民生民情的探查不分专业,没有界限。或者说,只要跟老百姓相关的问题,刘建都放在心里,因为他始终保有着“百姓”情怀。
其实,针对秸秆沼气化利用问题,刘建已经连续两年就这个问题撰写提案,呼吁有关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对于农民而言,每年种植农作物剩下的秸秆太多了,不就地焚烧又能怎么处理?”关注归关注,刘建却远远没有停留在关注层面。他真正认真地去思考、去调研、去总结。为了了解清楚农村基层老百姓秸秆使用的现状和问题,与其他委员报名参与全国政协的集体调研不同,刘建的十余次调研全部都是自费。
在一次次个人调研中,面对现实问题,刘建继而转向“技术性”探求解决途径。一次在四川的走访中,刘建无意中发现秸秆转作沼肥的处理方式,茅塞顿开。“现在我们的能源形势那么紧张,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将秸秆变作沼肥,既解决了秸秆的合理利用又能增加可再生能源,这不是一种双赢吗?”
7月7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第52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建言献策。刘建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席。“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原来爷爷不厌其烦地叮嘱我,要把基层官兵的各种情况摸清楚摸透,就是想告诉我,所有事情的分析研判都要有赖于对基本问题实事求是地把握,这样得出的结论,制订出的方案才会有的放矢。”刘建说,原来爷爷早就把做事情的方法教给了他。
早在今年年初,得知全国政协将专门召开重要会议协商“秸秆”问题,刘建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此后几个月,他又多次去四川实地调研,与四川沼气研究所深入探讨研究现状,将最新情况整理成一份发言材料。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时间有限,更多委员希望有发言机会,除了对主要观点进行现场发言,细心的刘建还把目前已有的秸秆利用方式的对比和前景进行了详细梳理,做成附件一并提交给了全国政协领导。
“‘秸秆利用’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青山绿水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家园。”刘建说,这个家园是无数像爷爷和奶奶一样的革命者用血肉换来的,保不住这青山绿水,我不知该怎么面对爷爷奶奶。
7月的这个周日,我们在刘建的办公室待了整整一天,因为我们想知道的太多了。令人感动的是刘建的坦诚,他将这个家族里如同普通人家一样的生活,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记者曾问,有这样一位爷爷是否压力山大?刘建想都没想回答说,荣耀是属于爷爷的,我们后代能做的是尽量不给他老人家丢人。
历史走到这个家族的第四代,刘建的儿子也已参加工作。据说,这个孩子身边很少有人知道他与朱德的关系。用刘建的话说,这一代的孩子选择不再生活在祖辈的光环下,但革命家庭的红色血脉是永恒的印记,无论别人知道与否,孩子们心中最为清楚,红色的根和魂,是历史和命运所赋予的责任和担当,他们会也必须一代一代地背负和传承下去。(记者 张宝川 包松娅 杨春 李冰洁)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刘建 背负 传承 朱德 全国政协委员 朱德外孙 实事求是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