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王晓棠: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是传奇

2016年11月18日 16:35 | 作者:王金跃 |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辉煌的表演生涯

1945年,上初一的王晓棠。

1945年,上初一的王晓棠。

1949年,王晓棠(后左一)跟母亲和姐妹在一起。

1949年,王晓棠(后左一)跟母亲和姐妹在一起。

《神秘的旅伴》

《神秘的旅伴》

《英雄虎胆》

《英雄虎胆》

《野火春风斗古城》

《野火春风斗古城》

人生

1934年出于河南开封,籍贯江苏南京。小学在重庆就读。

1948年随父母回到南京,同年全家迁居杭州。

18岁参军,成为总政京剧团的一名演员。

1954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选中,出演电影《神秘的旅伴》,一举成名。

1958年调入八一厂。随后饰演了《英雄虎胆》中的阿兰、《海鹰》里的玉芬、《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的金环、银环……尤其是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一人分饰金环、银环两个角色,成为她电影表演生涯的巅峰之作。

1975年,自编自导自演影片《翔》,在片中饰演一个女科学家。

2001年自编自导影片《芬芳誓言》。

入伍半年荣立三等功

王晓棠参军后,正赶上全军大扫盲。总政京剧团的专职文化教员和团领导,决定王晓棠兼职任扫盲班、初小班、高小班三个班级的教员,很多名角儿都是她不同班级的学员。

王晓棠非常尽职尽责,晚上改作业到凌晨两点,参军才半年,就立了三等功,而且是“所有的学员一致公推。”

紧接着,京剧团奉命前往彭德怀的大西北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半年,当时演的都是折子戏,对于那会儿的解放军来说,在理解内容上有难度,京剧团需要在演出前通过一次次报幕,将每出折子戏的内容先向观众介绍清楚,这关乎演出的效果,成败。谁来担此重任?李团长说:“当然是王晓棠合适。”

果然,作为报幕员的王晓棠“喧宾夺主”,成为了大西北部队眼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王晓棠穿着当时苏式的演出服,腰扎宽皮带,藏蓝色的裙子,长筒靴,无沿帽,靓丽无比。她自己编的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京剧团慰问演出现在开始……”她甜美的声音配上俊美的外表,一下子吸引了战士们的眼球。她介绍折子戏的内容精炼又出彩,现场的战士观众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在侧幕条候场的演员班世超说:晓棠的报幕太棒了,我的精气神一下就提起来了!

在西安,有一周难得的在室内演出给从朝鲜战场下来的伤病员看。有一位一级战斗英雄,坐在轮椅上,护士推着他去看演出,一连六天他都重复地去看王晓棠的报幕,结果是,病房里的伤员战士所有人都在学王晓棠报幕。而表演前先报幕这种形式,也在军队中甚至地方演出团体中很快流行开来。

回京后,总团领导们看了汇报演出后,很快将王晓棠调到了话剧团。

我还刚刚开始

1954年年底,林农和朱文顺两位导演筹拍他们的第一部影片《神秘的旅伴》,需要挑选一名女演员担任女主角,但选了几十个人的照片,都不满意。1955年元旦放假期间,两人找到总政话剧团,求助于李壬林,那天刚下过大雪,两人远远看到一位穿着红衣裤的姑娘正在雪地上练功。李壬林叫道:王晓棠!晓棠披上棉衣走进屋来,两个导演眼前一亮。

《神秘的旅伴》的原名叫《两个巡逻兵》,讲述发生在云南边境一个反特的故事,王晓棠在片中饰演女主角彝族姑娘小黎英,为了季节和节省成本,影片并没去云南,而是在东北选择外景地和摄影棚中搭景拍摄。

1956年春节公映后,王晓棠一炮而红,观众很快记住了她饰演的小黎英,电影的主题曲《缅桂花开十里香》也很快传唱开来。

面对突如其来的掌声和成麻袋的来信,王晓棠却表现得非常冷静,她依然在话剧团给大戏管化妆,每天洗纱布,做好兼职工作。“我觉得,我还刚刚开始,我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谦虚谨慎这个意念一直贯穿着我。”王晓棠回忆道。

自从调到话剧团后,王晓棠发现这里的演员跟京剧团不一样,早上不练功,但她每晨坚持练功,一直练到“文革”不能再练为止,“练功不只是练功夫,而是练一种毅力。”

三个晚上学会伦巴舞

很多人以为《边寨烽火》是王晓棠的第二部电影,其实在《神秘的旅伴》后,林农和谢添到北京电影学院进修,拍毕业论文电影,找到王晓棠演了这部短片的女主角。她演的另一部叫《阳关大道》,是根据她演的独幕话剧改编,在军内放映。算起来,《边寨烽火》是她拍摄的第四部电影。这部影片是拍摄途中换成王晓棠演女主角。她因此片1958年获得了第11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青年演员奖。

1958年初,话剧团的演出队长告诉她,马上要调她到八一厂,角色都派好了,是一个女特务。“别演,你以前演的形象多好!”三月,果然将她调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严寄洲当天找她,给了《英雄虎胆》的剧本。“当天就进组报到”,这个角色就是《英雄虎胆》中的女特务阿兰。

严寄洲导演因为前一年拍了《五更寒》,其中有小寡妇一角而受到批判,压力很大,他没想到王晓棠答应演阿兰很爽快,两人从此互相信任,共合作了4部电影。

王晓棠给阿兰的出场戏设计了揪下长长的假辫子,一下就吸引住了观众。但什么是伦巴舞,她没见过。《英雄虎胆》的日程很紧,王晓棠进八一厂就试妆、拍摄。

八一厂当时紧急发出通知,寻找到三位会跳伦巴的厂里职工到现场,从中选出一位教舞,白天拍摄的王晓棠只用了三个晚上就学会了“伦巴”,跳得非常完美。让男主角于洋称赞。

虽跟于洋只合作过一次,但于洋对王晓棠很看重,多年后的华表奖颁奖大会上,主持人问于洋:和你合作过的女演员那么多,你认为最优秀是谁?于洋答:王晓棠。

《英雄虎胆》的人气之旺,至今居高不下。电影频道每次重播《英雄虎胆》,收视率依然最高。王晓棠饰演的女特务阿兰,让人既爱又恨,她的特务身份让人痛恨,但是美丽的她事实上泄露了机密给我方,又让人同情。“阿兰不脸谱化,她有自己的灵魂和追求,很真实,她事实上掩护和帮助了曾泰,使得我方清除了内奸,取得胜利。”王晓棠这样解释道。

对小说比李英儒还熟

继《英雄虎胆》后,她在《海鹰》中塑造了民兵连长吴玉芬,这个英姿飒爽的女性跟《英雄虎胆》中的阿兰判若两人,王晓棠的表演令人信服。后来“文革”中两次重拍《海鹰》,都中途停止。王晓棠的吴玉芬无可替代。

在拍摄《海鹰》的1959年,王晓棠在大型期刊上看到李英儒的小说全文《野火春风斗古城》,她在外景地用两个夜晚读完。这引起了严寄洲的好奇。没有想到最后两人竟然合作成了这部电影。

《野火春风斗古城》一开始定的金环、银环的扮演者并非王晓棠,但最终厂领导、李英儒和严寄洲确定了王晓棠。这在当时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是一件大事,在大食堂吃饭时,大家议论的话题就是王晓棠到底更能演好哪一个?大家认为她演“银环”最合适,只有导演严寄洲和王晓棠本人认为,同样能演好金环,事实果然如此。

李英儒对严寄洲说,“晓棠真刻苦,对我这小说倒背如流,跟我谈本子说,小说第多少多少页第几行银环说……我倒得现翻书找。”严寄洲说:“她是个创作型演员。你看她重写的这七八场戏,多好。”是的,姐妹两次相见,金环教育关敬陶、银环夜访、金环牺牲等重场戏都是善纳群言的严导演听了晓棠的意见后让她重写的。她又说,银环失口让杨晓冬被捕后,小说里缺一场银环成长的关键戏。编导说“你写。”她便不分昼夜地写了又写。不满意。终于在一个晚上灵光一闪,疾书而成。不顾已半夜12点,去敲扮演韩燕来的赵汝平家门:“我写出来了!”这场戏,李英儒和严寄洲没改一字,成为全片画龙点睛之笔,“导演,作者,观众全满意。”

早在拍《海鹰》的时候, 严寄洲就跟她说,你以后一定会当导演,她当时回答,“我才不,当导演累死了。”没想到后来她果真当了导演。

《野火春风斗古城》是她电影表演事业的里程碑,金环和银环两姐妹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经典的人物形象之两帧。

做笔记是王晓棠每天拍完戏后的功课,她会认真小结自己的不足。

这部戏拍完,她应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艺术》杂志之邀,写了1万多字的文章,几乎都是谈对自己表演上的不足,绝少提成绩。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王晓棠 人生阶段 传奇 女演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