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绿色手绢”芳菲情
借鉴社会企业的路子
在过去的4年时间里,“芳菲绿色手绢计划”有了微博、微信,也有了淘宝店,将十几万条手绢带入普通人的生活。相比这样的成绩,其背后是一个并不算大的公益团队。雇佣太多人,意味着要更多的支出。
“做主持人,有一个团队服务于你。策划、导演、灯光、音响……你是最后那个呈现的人。‘芳菲绿色手绢计划’不同,它从无到有,是我带领一些有同样使命感的人一点一滴摸索出来的公益活动,需要时间、精力,需要面对复杂的问题和不同环节的对接。”公益与利润似乎是个矛盾体,让刘芳菲一度陷入了思考。她和自己的团队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随时在探索着。
“相比通常意义的公募、私募基金会和企业支持的公益组织、项目,我在想,手绢这种日常被使用、极易被人接受的物品,能不能探索一种新的公益形式?‘芳菲绿色手绢计划’是为了解决某一种社会问题。”刘芳菲说,“于是我借鉴了国外很盛行的社会企业模式,通俗的说就是自己养自己。”
制作成本、运营成本等由项目本身产生,剩余利润沉淀在公益池里,参与相关的公益项目,比如在广西种植山茶树帮助当地妇女扶贫,在南京做高校大学生快闪为自闭症儿童家庭义卖筹款,比如为“爱心衣橱”礼包配送几千条手绢等,这些都出自“芳菲绿色手绢计划”的微薄利润。
“由于手绢的使用群体还需要在我们的宣传下慢慢扩大,我们做的是原创手绢设计,各方面成本都相对较高,现阶段团队的运营还可以,但是就一个企业的角度来讲有多大利润还远远谈不上。但是,每天我们都有很多工作去做,也就意味着每天我们都在向那个美好的理想靠近。”刘芳菲坦言,“这种感觉挺好的。”
企业本身是一个公益项目,盈利用来运营团队,公益不再是伸手要钱,而是公平的销售一个和环保有关的产品。谈及这些年来对公益的认知,刘芳菲有感而发:“我们是一个很小的团队,在做一个不太张扬也不想张扬的公益项目,但如果这个世界,因为我们几个人的存在,而多多少少有些改变,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绢,而让哪怕是一小片树林得到保护,我想这就是我们的意义所在。”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刘芳菲 绿色手绢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手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