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金融高管14年救助超2万孤儿:让“艾滋孤儿”上学

2016年12月07日 11:29 |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35岁后公益基金创始人

杜聪十几岁就移民美国,当时世界正处于艾滋病的高发期,他的老师也因艾滋病而不幸去世,一些感染艾滋病的儿童被赶出学校。

当时社会的恐惧和无知而引起的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给了杜聪很大的影响,这也为他日后从事艾滋公益事业打下了基础。

1998年,银行家的杜聪在家乡香港,成立了基金会。如今,他唯一的身份是香港“智行”公益基金会创始人、主席。

除了每年对大学生的演讲,大部分的时间,杜聪会在河南的办公室,直接服务那些艾滋病孤儿。从2002年开始至今,已经有超过两万名艾滋病孤儿受到了救助。

一切是从那里开始,那是2000年左右的北京。

有一次在北京的艾滋病会议上,他碰到一对农民父子。这样的场合,来的人一般都是医生、学者和一些艾滋病工作方面的人,这对父子在会议上看起来很突兀。

就这样,杜聪怀着好奇与这对父子聊起来。通过交谈,他知道他们来自河南农村,都感染了艾滋病,到北京来看病。

吸毒在河南不是很严重,他们是通过卖血感染的。

之后,杜聪又见到了不少到北京寻医问药的艾滋病感染者,他们很多都是来自河南农村。“曾经就有农民到北京‘托孤’,说他已经快死了,只想把孩子安置好,找到一个好人家领养。”

为了养“他们”的孩子

14年前,当杜聪第一次走进河南农村时,并不知道怎样去帮助那些艾滋病感染者。

杜聪举例说,接触过一个孩子的爸爸,就是因为女儿想看彩电,他们家里拿不出几千元去买电视机,就只能去卖血,之后就感染了艾滋病。

这是很多艾滋病患者没有现金,又需要现金改善生活的“悲剧”。

杜聪说,当时他还在想也许他可以帮助那些卖血感染艾滋病的人。但是当他进村后才发现,他已经去得太晚了。

每进入到艾滋病感染者的家庭,他们都会向杜聪“托孤”。“很多父母都会觉得,他现在已经得了艾滋病了,总要为孩子留点东西。他们已经认命了,但如果我们能把他们的孩子照顾好,他们会更加安心。”

很多艾滋病感染者的家庭,孩子并没有感染艾滋病,生活在艾滋病带来的阴影中,辍学在家。同时,这些孩子的心理状况是比较差的。

他们看到父母就在眼前去世,而且自己还受到邻居、同学的歧视,既没有人照顾自己,也没有钱读书。

如果孩子再大几岁,很可能就会离乡到外打工。一旦他们流落到大城市,没受过什么教育难找工作,再加上社会歧视,他们可能会对社会有仇恨,他们也容易被人利用,误入歧途。

他介绍说,在资助的孩子里边,有九成以上都是没有感染艾滋病的,但是却同样面临着艾滋病带来的苦境。“我们用相对的一些钱,让他们回去读书,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让他们更加阳光地做人。这也可以给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艾滋病 杜聪 孩子 传奇 金领 抗病毒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