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叶文玲:文学情 政协情
在不久前结束的文联十大、作协九大上,74岁的作家叶文玲又一次来到北京参会。她已经记不清自己是多少次到北京来了,因为作家和4届全国政协委员、1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她几十年来多次到北京开会。
12月15日,叶文玲编著的新书《美美与共》在杭州首发,人们惊叹于重病之后古稀之年的她如何依然坚持文学创作,但她的答案其实很简单——美是文学的生命,文学是我的生命,活着一天就为文学奋斗一天。正值岁末,本报记者再次专访这位《人民政协报》的老朋友,倾听岁月流转中她始终不变的文学情、政协情。
叶文玲
1979年四次文代会上的女作家(左起:叶文玲、刘真、茹志鹃、冰心、张洁)。
叶文玲全集
叶文玲文学馆中的叶文玲雕像
心系文学的最初梦想
文学是我最初的梦。
这个梦,是在孩童时代开始孕育的。从上小学开始,我最大的爱好便是读书,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这上面。记得有一位语文老师给我说:“你这个名字好,有一位大作家叫丁玲,你的名字也有‘玲’字,希望你快快成长,做一个小丁玲。”这番话让我心里那个模糊的梦开始一点点清晰。
13岁我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家乡浙江省玉环县办了一份《玉环报》,我心里燃起了写小说的想法。我写了一篇800多字的小文章《风波》,讲的是一个公社社员面对集体与个人利益的矛盾时与老伴之间发生的风波。写完之后才猛地想起了鲁迅先生的名作,于是把标题改了改,悄悄寄给了《玉环报》。没想到过了几天,全校同学在操场集合时,校长拿出了一份《玉环报》,告诉同学们上面刊发了我的作品《夫妻间的小风波》,并且朗读了一遍,让同学们向我学习。我当时高兴极了,脸红极了,觉得自己的文章是学着写的,从此加深了对文学的爱,有了继续走下去的力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可读的书是很有限的,因此,在学校里,图书馆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每天泡在里面。图书馆的女老师看我读了一本又一本,有点不相信,问我为什么看得这么快,是不是真的看完了,要考考我。对她提到的每一本书,我都能熟练地说出来,并且背诵一些段落。老师相信了我,并且鼓励了我,我更加热爱读书了,那时候我也梦想当一个图书管理员。
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我的文学梦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
有了发表作品的经历,我知道,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一定要考高中、考大学。我有七个兄弟姐妹,我读初中时,大哥叶鹏已经考上复旦大学中文系。他在家写文章时,我总是一声不响地待在旁边看着,想要多学点东西。我暗自下决心,以后要超过哥哥,要考上北京大学。我初中上的是家乡的楚门中学,但是楚门镇那时没有高中。1957年,我15岁的时候,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省重点中学:黄岩一高。接到录取通知书,我太高兴了,觉得自己以后一定能考上大学,成为作家。不过,世事总是难料,进入高中没几天,老师把我叫去,很严厉地问我家庭状况。后来我才知道,哥哥叶鹏在复旦大学被打成右派,本来毕业要留校的他辗转到了河南洛阳的邙山,由于这个原因,加上父亲家里的地主背景,我被迫辍学,到乡下务农。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叶文玲 文学情 政协情 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