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钜惠民生 钜惠民生
浙江普遍推行垃圾分类 “绿色革命”破解“垃圾围城”
新华社记者商意盈、朱涵、吴帅帅
“会烂的扔进绿桶,不会烂的扔进蓝桶,垃圾分类一点都不难,而且村里环境真的大变样了呢!”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江东镇六角塘村村民吴美花笑着说。
记者近日在浙江杭州、金华、绍兴等地采访了解到,这些地方因地制宜推行垃圾分类,通过党委政府有力推动、中端和终端合力保障、奖惩机制并行等方式,从源头上做好“减法”,走出了综合成本较低、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变废为宝 乡村旧貌换新颜
走进六角塘村,主干道整洁干净,两侧鹅卵石装点的花坛显得颇有几分艺术气息。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不论是砖石老房子、还是新盖的楼房,甚至未建成的地基边上,总有一蓝一绿两只垃圾桶。
金华市农办副主任郑俊杰说,金华农村垃圾分类就是先由农户将生活垃圾分为“会烂”和“不会烂”两种,分好的垃圾由村保洁员统一分类收集,会烂的垃圾就地进入阳光堆肥房,不会烂的垃圾再由村保洁员分为“好卖”“不好卖”两类,好卖垃圾由可再生资源公司回收,不好卖垃圾按原模式经乡镇转运后由县市区统一处理。“好学好记,老百姓的接受度很高。”
诸暨市浣东街道萝山新村共投资20多万元,在村口路边辟出一块20多平方米的地方,建造了两个深3米、宽4米的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处理站,安装了太阳能和除臭等设备。设施看上去虽然简单,但它每天能消耗10多车的可烂垃圾。
方小华是负责全村垃圾收集清运的保洁员,每天早晨5点半,6个人、两辆车同时出发,对全村500多户村民挨家挨户地上门收集垃圾。“可以腐烂的垃圾我们就拉到处理站,经过一两个月的发酵,就可以用作肥料了。”方小华说。
编辑:梁霄
关键词:垃圾 分类 浙江 杭州 金华 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