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母亲上培训班学用微信 没几天被女儿屏蔽朋友圈

2017年02月09日 14:38 | 来源:澎湃新闻网
分享到: 

小调查:朋友圈内容对父母完全开放的不到四成

昨天,记者做了个小调查。

48个调查对象年龄都不到40岁,有45人加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微信,其中6人已“拉黑”父母。

除了“拉黑”父母的6人,39人中有6人选择“不让父母看我的朋友圈”;18人称朋友圈内容对父母完全开放;15人称内容分组管理,有些对父母屏蔽。

朋友圈内容,为什么对父母屏蔽或分组可见呢?

梳理调查对象意见,首先是父母过度关心,给子女造成困扰。

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的张先生说:“我们平时不和父母一起生活,完全理解父母通过朋友圈了解子女生活的心情,可过度关心就成了困扰。去年夏天儿子得手足口病,我发了条朋友圈,我妈看到后,打了很多电话给我、老婆、丈母娘,说要买机票来宁波。还告诉了她几个姐妹,几个姨妈每天电话来问。虽然出于关心,但不断重复孩子的情况,也挺困扰。”

在广告公司工作的薛小姐说:“我单身,朋友圈里几乎发任何内容,妈都会长篇说教,让我去认识男友,早点嫁了生孩子。”

其次,是怕父母担心。内容对父母分组管理的15人,基本都提到“父母可能担心或唠叨的内容,一般屏蔽”。特别是自己或子女生病、工作不如意、和伴侣争执这三类,几乎都选择“不让父母看到”。

语言习惯、生活习惯等不同也是屏蔽父母的一个原因。在媒体工作的徐小姐说,自己发了张图片,感慨“闪瞎我的钛合金狗眼”,本来是网络用语,表示震惊,“我爸打来电话把我说了一顿,说好好的人眼怎么变狗眼了,最后上升到我不自爱的高度。”

“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朋友圈内容对父母屏蔽或分组管理也可以理解,是普遍现象,父母完全不必失落。”宁波人和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虞蓉蓉说,知识背景、语言习惯、生活方式、年龄等都会影响人际沟通效果,父母读取的微信内容可能和子女想表达的不一样,违背了沟通的初衷。很多子女在发父母可能担心的内容时屏蔽,恰恰说明对父母的孝顺,对父母报喜不报忧也是很多子女的习惯。

她说,每个人对朋友圈的定位不一样,有的是职场形象管理,有的是生活日常记录,有些的确不适合父母作为受众。而且,发朋友圈的初衷多是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共鸣、支持、赞同,如果认为父母会误会、发酵错误信息,屏蔽可能更合适。

虞蓉蓉建议父母对子女的朋友圈不要过度热情,尤其是对成年子女不要过多说教、指责,只作为了解他们日常生活、想法的渠道就够了,“但子女也要注意,别让朋友圈成为父母了解你的唯一渠道,如多给父母打打电话、多带孩子看望老人。”

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说,越是亲密关系,如子女和父母之间,越不能太依赖网络交流,“隔空的一句问候远不如面对面的关切,每天在微信里祝福妈妈,不如有空回家陪妈妈吃顿饭。陪伴在父母身边,有温度、有表情地交流,对父母来说是不可缺的,也是最需要的。”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母亲 培训班 微信 朋友圈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