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从一线工人到技术“大咖”的张自飞:锻造“魔盒”护神舟
倾力保障太空之旅
张自飞开始如饥似渴地钻研起航空航天技术。“设计航天产品必须精益求精。”在学习航天知识过程中,张自飞对人类航天史上一些失败案例格外关注,“事故绝不能在我们手里重演。特别是对于我所制造的电源变换器来说,没有达到百分之百可靠度就等于零,每一个元器件、每一个焊接点都必须百分之百完美”。
带着这种信念,10年来,张自飞和他的团队完成了50多次技术攻关,成功研制255项高可靠微电路模块和厚膜混合集成电路项目,申请国家专利23项,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等军事设备中,助力“神舟”八号、九号、十号、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和“嫦娥”三号卫星首次月球表面软着陆,助力两大系列航天飞行器成功完成太空之旅。
许多人只看到张自飞研制出的产品完美无瑕,却并不知道背后的艰辛。在“嫦娥”三号相关产品研制过程中,热真空试验出现了高压放电的异常现象。
“航天产品管理非常严格,热真空试验环境复杂、过程较长,问题解决起来非常困难。”由于时间紧迫,张自飞在航天五院可靠性试验室昼夜工作40余天,那段经历让他终生难忘,“不分白天黑夜,吃住都在实验室,分析故障模式。每天只睡不到2小时,好不容易躺在床上,还因为腿抽筋摔了下来”。
排除故障的那天,张自飞如释重负,却浑身没有了一点力气,因劳累而突发“鬼剃头”病症,“我站在几位专家中间,下意识地摸摸自己的头,手心里却是大把大把头发”。
自从与航天产品结缘,张自飞的时间表里就没有了“按时上下班”和周末的概念,用他的话说,“要为航天事业争取更多时间”。“从事航天事业压力虽大,但压力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张自飞忙碌并快乐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琛奇 陈发明)
编辑:梁霄
关键词:张自飞 神舟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