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青年科学家王琳:根在祖国 事业在祖国
研究不必跟风,冷门也出原创
王琳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中心主任,这是她2011年回国创建的华中地区第一个再生医学中心。她的系列原创工作开创了丝胶在再生医学中研究和应用的新领域,为多种疾病与创伤的修复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使我国在该领域走在了国际前沿。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从事原创的科学研究。”王琳始终铭记老师的教导,“科研工作的价值,归根到底要看是否做出了真正有影响力的工作、解决了哪些重要的科学问题;或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能够用于造福人类。”她常提醒自己,要脚踏实地做不浮躁的科研、做对患者有用的工作,而不仅仅在于追求发表论文。
王琳开始丝胶的研究,有点偶然。一次与学生们讨论问题时,她发现,丝胶的医学应用是罕有人涉足的冷门领域。我国是丝绸大国,几千年来,人们一直使用加热法处理蚕茧, 以去除粘连蚕丝的丝胶,得到纯净的丝素制造丝绸。而丝胶长期作为缫丝行业的废料被弃置和忽略,并且人们对其生物学功能的认知是很不完整的。这一下点燃了王琳的研究热情,她一直在寻找适用于组织修复的生物材料。
王琳和她的团队随即开始了对丝胶的攻关。通过反复实验,团队首先否定了前人认为丝胶具有强免疫原性,会刺激人体产生强免疫反应的结论。此后,王琳进一步发现,丝胶具有良好的细胞黏附性、稳定的天然荧光特性和优越的成胶性能。这意味着,它有可能被制成在人体内自然降解的医用材料,为人体组织再生修复效力。
走在一条全然未知的路上,王琳也非常忐忑,“当时其实并不知道研究能不能成功,我们艰难积累了3年多,很多项目都经历了数百次的反复实验、失败,才逐渐出结果。”拿丝胶提取来说,既要保持结构完整,又要保证生物活性,不同温度、试剂、蚕茧类型,一个条件变了,就要上百次重新实验。通过几年的深入研究,团队终于提取出结构完整的纯丝胶蛋白,在国际上首次成功研发出适用于外周神经修复的丝胶神经导管、适用于中枢神经修复的生物支架、修复心肌损伤的水凝胶及多种多功能新药物载体。
编辑:梁霄
关键词:青年 科学家 王琳 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