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青年科学家王琳:根在祖国 事业在祖国

2017年05月31日 15:25 | 作者:禹伟良 田豆豆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解决患者病痛,激励催生动力

“前段时间,几乎天天都有患者打电话或者大老远跑到我们实验室来,希望用我们的成果治疗他们的疾病。看到他们那充满期盼的眼神,我再次感受到自己日复一日搞科研的价值所在。”一直跟随导师王琳的博士生李晓麒感慨地说。印象最深的一位是从山东赶来的50岁左右的农民,清晨7点医生还没上班就守在实验室门口。他的女儿因为外伤导致腿部残疾,他说已经试过所有的治疗方法,这里是他唯一的希望。实验室科研人员向他反复解释,目前研究尚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还不能直接用于临床治疗,可他仍迟迟不肯离去。

“自从我们的科研工作被报道之后,慕名而来的患者很多。”王琳动情地说,“患者的病痛让人揪心,这也是我们工作的最大动力,这些都激励着我们进一步努力,赶快推进实验室科技成果的临床转化。”

多种创伤可导致人体失去较长的一段外周神经,目前的外科医生通常会考虑患者自体神经移植。但这样的治疗,势必会在患者身上造成多处损伤。王琳说,如果用丝胶生物材料制成“神经导管”,可将两个断点桥接起来,引导神经在导管内重新生长。当神经修复完成的时候,导管本身也已被降解,不必再经二次手术取出,可减少病人的痛苦。针对老年人群中高发的脑卒中(中风),王琳团队设计了丝胶神经支架,以挽救濒临死亡的脑神经元,目前已成功用于小动物实验。

“做出真正对病人有用的成果,缓解他们的痛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王琳坦承,从目前的科研成果到临床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这些患者,给了她和她年轻的科研团队更多坚持下去的理由和动力。

听从内心召唤,永怀赤子之心

狭窄的实验室里,满满当当的实验设备,分割而成的各类无菌实验室,小而拥挤。各类设备、器材之间,挤着约20多位学生和科研人员,显得如“大班额教室”一样,进出困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一栋不起眼的旧门诊楼里,“藏着”王琳和她科研团队的实验室。

“之前一直在国外顶尖医学实验室工作,国内的硬件条件和国外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国家给了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更好的机会和宽广的平台,我特别感谢国家‘青年千人计划’,让我们有机会回到祖国、从事自己热爱的研究工作。”王琳说。

长久以来,王琳一直有种特殊的报国情节。她出身于医学之家,父母都曾在海外留学深造,父母学成之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举家回国。父母至诚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

“祖国对我有无穷的向心力,我觉得爱国和爱父母一样,是一种非常朴素、自然、发自内心的感情,这种爱是用行动来表达的。”谈起在美国布朗大学、哈佛大学求学、工作后回国搞科研,王琳觉得自己选择的,看似追随父母的足迹,其实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而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给她的一片赤子之心搭建了归国的桥梁。“在国外,我可能还要经历很多年才有机会独当一面,才能自己选择研究方向。而国家对青年科研人员的重视,让我们这样的归国学者能够在创造力最好的时候开始独立原创的研究。” 而正是这由年轻人独挑大梁的舞台,才孕育出了这独辟蹊径的创新成果。(禹伟良 田豆豆)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青年 科学家 王琳 祖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