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终结“以药养医” 北京公立医院踏上新生存之道

2017年07月07日 16:27 | 作者:杜燕 | 来源:中国新闻社
分享到: 

此次医改的切入口是“腾笼换鸟”,即在取消药品加成后,调整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

记者了解到,医改实施两个月来,在首批调整435个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药品总收入大幅缩水的情况下,北京各医疗机构收入未出现普遍下降。

像朝阳医院这样的“老牌儿”医改机构有盈余自不必说;像北京妇产医院这样的新晋医改机构,收益也略有提高,5月份门诊、住院医疗收入同比增长均超9%。

此次医改另一大亮点是“全民看病找专家”怪象大有改观。两个月来,分层级医事服务费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专家号“降温”,知名专家就诊人次同比下降14.8%。与此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升温”,门急诊量同比增加7.6%。

“这符合医改预期。”高小俊表示,2016年北京地区医疗机构的门急诊量达2.49亿人次,其中大医院里有三到五成患者仅是取药,造成了专家资源的浪费。而医改后,分级诊疗的态势逐渐呈现。

这正是医改让各级医疗机构“各司其职”的应有之意。高小俊表示,今后,大医院的重点是诊治疑难重病、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需提升服务能力。

谈到北京医改的未来,高小俊表示,医改是世界性难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北京的医改仅迈出了第一步。

目前,北京公立医院执行5300多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大多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他称,北京将陆续规范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并科学调整收入结构和支出分配方案,体现医护人员技术工作的价值。

“继续实施医疗、医药、医保联动,让患者得到更多实惠。”高小俊指出,在医改实施过程中,患者提出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能改都改,不断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满意度。”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终结 北京 公立 医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