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治沙高手刘铭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繁育红柳,改善生态环境

2017年07月11日 14:30 | 作者:韩立群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刘铭庭暗下决心,要让这些柽柳长满新疆的沙漠、戈壁,真正改善生态环境。他开始无所畏惧地往沙漠里跑。

刚到沙漠时,刘铭庭没有经验。有一次,天刚下过雨,沙子表面凉凉的,他和同伴光脚穿着鞋子就往沙漠走。结果太阳出来后,沙子越来越热,他们不得不走两步就把脚跷起来晾一下,然后继续走。

上世纪60年代起,刘铭庭开始潜心研究红柳的育苗和造林。一天,他收到于田县政府的来信,邀请他帮忙种红柳、治沙。他二话不说,带上铺盖卷就上路了。那时当地还不通火车,1300多公里的路程,他辗转、颠簸了整整10天,一到目的地就钻进塔克拉玛干沙漠忙起来。

终于,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发明了一种繁育红柳的办法——利用山上的季节性洪水,撒播红柳种子,种子经过冲刷、浸泡、沉淀,进而生根、发芽,成活率高,还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这种简单有效的好办法,得到大面积推广。

此外,他将红柳的育种、产苗量由每亩5万株提高到了50万株;扦插育苗的亩产苗量也达到了12万株,比当时在红柳育苗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苏联高出6到20余倍,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这为红柳被用于恢复生态环境提供了保障。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刘铭庭着手将红柳研究成果大面积应用于荒漠化固沙造林。

1982年,自治区在曾被风沙掩埋而3次迁址的策勒县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治沙,这次又请来了刘铭庭。刘铭庭当场签下军令状。

5年后,专家组验收时惊呆了:治沙15万亩,流沙前锋后退了4至5公里,投入产出比达1∶7.5。

多年来,他跑遍南疆的每个县市。每次见到他,都是和农民在一起舞动着坎土曼(一种挖土工具),挥汗如雨。就这样,红柳在南疆已发展到500多万亩。刘铭庭的红柳造林技术还被用于山东、天津的海滩造林和吉林的盐碱地造林。

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第一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将首次设立的“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授予了刘铭庭主持研究的“盐碱地、沙地引洪灌溉大面积恢复红柳造林技术”项目。刘铭庭作为主要完成者的“策勒流沙治理研究”成果,也同时获得这一奖项,两项成果占了当年获奖成果数的1/4。

退休后扎进大漠,研究大芸人工接种技术,带领农民摆脱贫困。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治沙 高手 刘铭庭 红柳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