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手术医生的日常:每一次上台都是去战斗
“起搏器价高不说,一旦装上就会跟着孩子一辈子,整个命运都要改写。”郑黎晖决定另辟蹊径,借射频消融手术为孩子治疗。但面对新手术建议,家属却表现出担心。为此,郑黎晖数次为家属演示手术原理。
再三犹豫后,孩子父亲同意了手术方案,郑黎晖则又一次手术到凌晨。
幸运的是,孩子手术非常成功,当晚心脏停跳现象消失。当看到孩子心电图恢复正常,父亲握着郑黎晖的手哭了出来。
“我也可以选择保守,不冒这个险,不加这个手术,但是,医生就是这样,每当看到患者和家属那种性命相托的眼神,就能感受到也许医生一次努力,能让一个家庭重燃希望。”郑黎晖说。

误解与信任
“医生和患者永远在一条战线”
医院,患者眼中守卫生命的最后防线,一台手术的成功,或许就能改变患者命运的走向。然而,医学是科学,医生也不是神,对于站上手术台的主刀医生而言,任何一台手术,都是一场有风险的战役。
“在你面前站着一名准大学生,因为心脏有问题,读不了心仪的大学,作为医生你怎么办?”去年下半年,郑黎晖陷入了这样的两难:“做手术,没人能保证100%成功,不做,孩子可能就没学上。”
开学前夕,一名外地来的中年人带着刚考上军校的儿子找到郑黎晖,他的孩子在入学体检中查出心脏患有预激综合征,10天后复查,如果心电图依旧不正常就无法入学。
“赶紧手术。”看着这个即将圆大学梦大男孩儿,郑黎晖告诉孩子父亲,射频消融手术可以治疗,但存在3%~5%的病情复发概率。但是,无论郑黎晖怎么解释,孩子父亲都在表达一个诉求——手术不能失败。
耐心劝说和解释后,孩子父亲最终在手术意见书上签了字。当晚,郑黎晖便为这个男孩“加塞”手术,只为赶上学校10天后复查期限。
“我也告诉自己,这个手术必须成功。”尽管类似的手术郑黎晖已做过成百上千次,但这次她仍感觉到压力。她知道,孩子考大学不易,必须对他负责。
这台持续到凌晨的手术成功了,走出手术室的郑黎晖如释重负。为了让一家人安心,郑黎晖也专程留下电话号码,以防孩子有问题及时解决。
然而,本以为孩子入学已万无一失,却在学校体检当日,心电图再次出了问题。拿着儿子不合格的心电图,父亲即刻打通郑黎晖的电话:“这是病情复发,还是压根儿就没治好?”
郑黎晖看了孩子父亲发来的“异常”心电图,郑黎晖发现,这只是术后短时间内出现一过性异常,属于正常术后反应。
只是,即便郑黎晖不断给这个孩子父亲解释,对方依然不断打电话质问她,话语中带着抱怨、责备甚至愤恨。直到几天之后,这名孩子多次复查心电图都显示正常,家属的质疑电话才算结束。
这样的医患故事郑黎晖经历的太多,她说,医生面对患者,看到更多的是理性,家属面对亲人,看到更多的是感性。“换位思考,我特别能理解患者和家属的那份焦急与期盼,请相信,医生和患者永远在一条战线,一样急切希望治疗取得成功,只需双方应更多一些耐心、理解和信任。”

期待与坚守
“我们总能感到心脏跳动的力量和温暖”
今年32岁的田美策,是阜外医院的一名心脏外科主治医师,常年参与各类心脏手术。当做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时,他常常回想自己治疗过的病人:“因为每一个患病的个体背后,多少都藏着治病的心酸不易。”
前不久,田美策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北境刀客”,将这些曾令他感动和欣喜的故事写成文章,同时分享出自己从业以来对学科历史的深度挖掘。“不开打赏、不打广告,我就是想分享医患的真情故事、也免费做点医学科普。”田美策说。
除了不定期更新文章,在田美策的手机里,还存着不少医患交流微信群:“病人术后出院,我们的医生就在微信群回访病人身体恢复情况。”田美策闲下来时,也总会看看群里病人的聊天记录:“若是谁有什么问题,群里的医生也会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
出院患者的朋友圈里,同样隐藏着医生们的关心和祝福。“一名我曾参与手术的患者,出院后常在朋友圈晒自己的搞怪照片。看着这个姑娘术后一切正常,我们也跟着开心。”而留在这名患者胸口上的微创切口,正是出自田美策之手。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手术 医生 郑黎 黎晖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