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四川凉山三河村:新家孕育新气象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1月8日,大凉山深处,四川省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的青山被冬日的暖阳笼罩。在一片松林围绕的聚居点上,已经入住一年的砖木结构住房凸显彝族特色,整洁有序。建档立卡贫困户吉好也求早早地打开门窗,临近年底,他的小卖部生意特别好。
吉好也求露出腼腆的笑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9年,全家通过养牛、养鸡、养蜂、打工以及经营小卖部,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万元。而在3年前,他家的人均纯收入还不足2000元。得益于四川彝区的教育扶贫政策,吉好也求的4个孩子都免费上了学。村里的厚葬薄养、高彩礼等现象也少了。
三河村平均海拔2520米,全村面积19.24平方公里,总人口355户1698人,全部为彝族。2013年精准识别确定为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52户790人,贫困发生率46.47%。当时,群众仍居住在条件简陋的低矮土坯房中,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受教育程度低、生产落后、交通不便、人畜混居、习俗落后等制约因素在这里全部呈现。
这里的人们并不屈服于巍峨的大山。三河村耕地面积仅1700多亩,但有山林面积3600亩,高原草场17437亩。第一书记张凌和村支部党员们边思考边实践,逐步走向了“种养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以“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特色种养殖产业,通过“以购代捐”等形式拓宽销售途径,促使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
2019年,全村马铃薯种植面积3300亩,其中贫困户种植1300亩,贫困户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三岔河乡是昭觉县的光叶紫花苕良种基地,该品种种子每亩经济价值在2000元以上,茎叶可以用于发展畜牧养殖业;2018年花椒种植6.5万余株,2019年种植1500亩,贫困户户均种植达3亩以上,预计3年后能见效益,每年户均能增加收入15000元以上。
在养殖业上,2018年向贫困户发放2300只鸡苗发展养殖业,户均增加收入500元以上;利用产业扶持周转金20.3万元,借款给贫困户发展能繁乌金母猪养殖,每年户均能增加收入1500元以上;养殖西门塔尔牛,每年户均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同时,三岔河乡有养蜂的传统,当地群众有几十年的养蜂历史。对口援助方广东佛山投入中华蜂养殖资金230万元,发展养蜂产业5000箱,带动了贫困户增收。
此外,三河村还发展了核桃、云木香等产业。
正是依靠养牛、养鸡和养蜜蜂,吉好也求的收入翻了好几倍,摆脱了贫困。
踩在耗时半年多修成的通村沥青路上,张凌底气十足:“今年全村整体脱贫没有任何问题。”2019年全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0013元。对于三河村及整个凉山州而言,这是了不起的成绩。因为到2019年年底,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的6个县中,还有4个在凉山。
眼下,三河村的未完工安置点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村里的贫困户将在本月底全部搬迁入住。这是三河村人心心念念的大事,有了新家,自然就有新气象。
张凌计划着建立旅游合作社,以农家乐、彝家乐为平台增强三河村的接待能力,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他也谋划着用农民夜校、网校等培训,拓宽增加村民收入的渠道。利用农民夜校,吉好也求和妻子已经学会了怎样去开一家彝家乐,商业意识沁润了头脑。
三河村的变化,是村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帮扶单位、对口支援单位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数万名内地干部走进大凉山,不舍昼夜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为推动凉山这样的深度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四川及凉山州制定了23个扶贫专项实施方案,涉及基础设施、生态、教育等各方面,涵盖所有的贫困村。到2019年年底,四川凉山州已有11个县市整体告别绝对贫困。还剩余3.7万户,300多个村,18万余人尚未脱贫。今年,最后的7个县——最后的贫困堡垒将被攻破。用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的话讲,在凉山,不仅要让社会制度实现千年跨越,还要让社会文明实现千年跨越,脱贫攻坚就担当了这样的历史责任。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关键词:新家孕育新气象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