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半条被子”映初心 党建引领奔小康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说。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经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她们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徐解秀。
80多年前,“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在沙洲村,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民谋福祉的不变初心和不懈追求;80多年后,沙洲村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决战决胜,从一个偏僻荒远的小山村,晋升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景区,村民战胜了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沙洲村是“样版”,是“范例”,更是时代缩影和生动典范。
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考察,首站便来到了沙洲村看望乡亲们。总书记的到来,使沙洲村的干部群众信心更足了。村民们高兴地对记者说:“好日子还长着呢!”
1、 传承红色基因,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深夜11时,沙洲村的夜谈会刚刚结束。一晚上协调解决了3户村民的烦心事,沙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向群和同事顶着星光回家。
“无论大小事情,都能在夜谈会上解决。干部是真正帮大家办实事、解难题。”村民朱小红点赞。朱小红是全村30户贫困户之一。2016年,“穷则思变”的朱小红参加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汝城县政府部门在村里联合办的厨师技能培训班。“有了厨艺,又看到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我就有了开一家农家乐的想法。”2017年,朱小红再度参加第二期厨师培训班“深造”,并于当年10月1日开起了沙洲村第一家土菜馆,兼营农家住宿,有6个床位。
“去年生意最好的一天,我家接待了400多人吃饭,仅中午一餐饭的毛收入就有9800元。”说起这些,朱小红的语气里透着自豪。
沙洲村不足一平方公里,以前是罗霄山下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年轻人争着往经济发达地区跑,留下老少病残,发展主体严重缺位。
2000年,沙洲村才有了第一条通村水泥路,唯一的公共文化设施是一个破烂不堪的篮球场,破旧泥泞、杂乱无章和百废待兴,成为沙洲村的“贴身标签”。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为改变沙洲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党支部整个班子讲党性、比能力、拼干劲、竞成绩,凝聚起强大合力和战斗力。原村支书朱中建无暇顾及日杂店,家庭收入锐减,为了集体仍全力以赴;村委会主任朱向群在组织召唤和村民推选下,抛下建筑工头身份,卖掉了挖掘机,毅然返乡就任;村扶贫专干朱志平卖掉了运输货车,舍小我为大家,终日奔忙在村里事务上。
沙洲村完善搭架了以党支部为核心,村庄合作社、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事会、村民协会为支撑的“1+N”村民自治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村“两委”突出党建引领、群众主体、社会参与,从“决策者、主体人、落实者”转变到“引导者、支持者、激励者”,村民人人都是主人翁,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
沙洲村上下齐心,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蹚出一条以红色旅游引领产业发展的致富之路。2018年,沙洲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2019年,沙洲村共接待游客122万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840元。
2、 转变“等靠要”思想,提升干劲找路子
干部领,群众跟。“幸福不能等靠要”“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等理念如今已根深蒂固。沙洲村广大群众把动力激发出来,把干劲提升起来,把路子主动找起来,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和发展景区、乡村振兴方面,加足马力往前奔。
“每天巡山两次,晴天待在山上的时间更长些。”担任生态护林员的村民朱利志脸晒得黝黑,却劲头很足。
几年前,母亲患精神疾病,妻子突发强直性脊柱炎,全家背上沉重债务,这个80后小伙子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
2015年,朱利志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人住院可报销90%以上,女儿上学免除所有费用,每学期还有500元生活费。负担减轻了,可增收仍是难题,朱利志对未来陷入迷茫。
“你才30岁出头,要拿出斗志来。”朱向群找到他,“村里设立了生态护林员公益性岗位,每年工资1万元。但这项工作责任重大,容不得丁点闪失,你能不能胜任?”
“能!我一定要看好青山,为发展旅游出力。”朱利志回答。2016年底,他的各项指标都达到了脱贫标准。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脱了贫、不歇气,朱利志和妻子在村广场支起小摊,销售零食、饮料等,还参加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学习网络营销,做起了水果电商,“现在我家每年收入有十几万元”。
贫困户朱海忠,60多岁,患膀胱癌,在乡村干部和帮扶人员的撬动支持下,种植枇杷、桃子、水晶梨、奈李等水果5亩,并在网上学习种植技巧,积累经验,跟进管理,每年收入超3万元。他常说:“只要肯吃苦,黄土就能变金土。”
沙洲村共有142户村民,其中30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转变“等靠要”思想,村里不少和朱利志、朱海忠一样的贫困户,提振精气神,转动脑瓜子,摘掉了“穷帽子”。
对于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人赡养的贫困户,村里从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部分给他们分红:村里光伏发电项目每年电费收益4万多元,其中2.1万元分给7户最困难的贫困户;2017年村里办起瑶家乐农庄,每年收益14.5万元,拿出5.2万元分给贫困户。至2018年底,沙洲村仅剩的1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
3、 “党建+”模式推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沙洲村利用本地红色旅游、绿色生态、古色乡风等资源优势,勾画出发展多元经济蓝图,以“党建+”模式推进,以“旅游+”扩展,扶贫扶志扶技结合,聚沙成塔实现规模效应,红色旅游牵引出全面发展之路。
近几年,沙洲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民俗文化广场、红军广场、朱氏宗祠、红军卫生部旧址以及沙洲田园综合体等文旅景点和项目相继建成,总投资近4亿元。在此基础上,沙洲村还依托红色资源,推出了“重走长征路”、特殊党课、拓展训练等适合团队游客的特色文旅服务项目。
“半条被子”的故事和日益完善的文化旅游设施与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沙洲,如何让村民们把握住这一大好机遇,找到脱贫增收的路径,为游客做好服务呢?汝城县委驻沙洲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黄飞介绍,扶贫工作队多方争取支持,为村民们开办了厨师培训班、民宿客栈经营管理培训班、水果栽培技术培训班、礼仪培训班、电商培训班等多种实用培训,每年举办多期培训班,累计培训沙洲村及周边村镇村民上千人次。
“这几年,沙洲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目前我们的接待能力还不够,村里只有几家经营民宿,最多能接待30多人,游客大多是一日游。”朱小红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村里的旅游项目和服务能进一步完善,为沙洲村留住游客。“游客哪怕能留下来住一晚,也会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
朱小红的愿望也正是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当前努力的方向。2019年6月开业的沙洲田园综合体,集田园观光、住宿、餐饮于一体,能接待60多人住宿,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沙洲村的旅游接待能力。黄飞说:“今年,旅游业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沙洲村也不例外。但4月起,旅游市场已经逐渐恢复。目前我们正极力引进旅游企业投资,希望在沙洲村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酒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的长征路就是带领沙洲村民全面脱贫,奔向小康,这条路虽充满艰辛,但我们即将赢得胜利,我们一定慎终如始、毫不松懈,走好这条新时代的长征路。”黄飞说。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罗霄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到2016年底,汝城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24261户71968人,贫困发生率为11.28%。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汝城强化党建引航,开展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大会战,抓好产业、就业、教育、生态、金融、光伏、健康、基础设施、社保兜底、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等“十大脱贫攻坚工程”,已于2019年初成功摘掉贫困县的帽子,正在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报记者 龙军 禹爱华)
关键词:“半条被子”映初心 党建引领奔小康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