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桂西山村“换装”记
新华社南宁11月10日电题:桂西山村“换装”记
新华社记者徐海涛
初冬时节,走进位于桂西大石山区的广西凌云县下甲镇彩架村大屯,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幅生态宜居画卷:一条小河穿村而过,公路两旁楼房林立、草木葱茏,一些民居庭院前的盆景花开正艳,视野远处则是云雾缭绕的群山。
在河岸边,57岁的彩架村村民罗永然忙着清扫步道,身为贫困户的他,被聘为村里的保洁员,每月领取公益性岗位工资。谈及村屯变化,罗永然很感慨:“过去屯里破破烂烂,不少民居楼上住人、楼下养猪,环境很差,而且到处是泥巴路,现在干净漂亮多了。”
凌云县是广西深度贫困县之一,境内山地面积超过90%,昔日不少山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短板突出,发展相对滞后。在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的彩架村,许多群众曾守着山坳间为数不多的土地种粮维生,增收渠道有限。
“201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元左右,现在已经翻了几番。”彩架村党支部书记劳伦介绍,近年来,当地在扶贫政策支持下发展种桑养蚕、特色养殖等产业,并由政府带动参与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如今彩架村不仅顺利脱贫摘帽,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
记者沿着硬化的巷道在村屯走访时看到,不少民居进行了风貌改造,房前屋后装有太阳能路灯,并配有新的排水、排污系统。在罗永然家,改造后的新家添置了不少电器。“现在山里变化也大,许多山坡地都种上了桑树,仅种桑养蚕,我一年收入就有2万多元。”罗永然说。
在凌云,像彩架村这样美丽“换装”的山村并不少见。下甲镇平怀村四周环山,山多地少,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曾困难重重。“村里半土半石,种植的玉米等农作物难成规模,碰到干旱季节,看天吃饭。”平怀村党总支书记郁再俭说,由于贫困,村民曾大量外出务工,不少田地撂荒了。
作为返乡的能人,郁再俭结合在外打拼的经验和当地地理条件,决定将桑蚕产业作为村里的主打产业。由于当地交通不便、产业底子薄,对于种桑养蚕这种“新鲜事”,村民们一开始普遍心存顾虑,最初动员时,全村400多户只有几户愿意参与。
为了改变山村穷貌,郁再俭带头承包下村里的1000多亩地,一边种桑,一边学习养蚕技术。经过几年努力,桑蚕产业有了起色。郁再俭的成功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如今,平怀村有300多户村民参与种桑养蚕,全村桑园面积超过8000亩。
记者在平怀村走访时看到,成片的桑林给山区披上“绿装”,不少村民正投身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有的村屯经过改造宛若公园。“现在村里成立了4个合作社,结合特色种养、乡村旅游,正在打造‘桑叶养蚕—桑葚采摘—桑果制酒—桑枝育菌—蚕茧制丝—桑园造景’一整条产业链。”郁再俭说。
“山村的发展要念好‘生态经’,我们因村施策,将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凌云县委书记伍奕蓉说,目前,当地正在大力推进覆盖3个乡镇的“泗水缤纷”田园综合体项目,涉及11个行政村,其中6个是贫困村,伴随着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未来将有更多山村实现美丽蝶变。
编辑:曾珂
关键词:山村 换装 产业 西山 彩架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