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委员故事>委员故事

王辉耀:走遍世界

2022年11月15日 09:34 | 作者:韩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尽管对手强势,当时的国际话语环境也并不有利,王辉耀还是下定决心:一定要参加这次辩论会。

“因为对这个话题本身,我还是有一定把握的。中国不但对多边自由世界没有威胁,而且为促进多边主义国际秩序的发展贡献了很大力量。”

10多年来,智库做了大量的关于中国经济全球化、中外交流、人才全球化等推动多边主义议题的研究工作。王辉耀深信:“我们对政策的研究非常深入,在这个话题上可以举出非常多的例子佐证中国一直在支持多边主义,推动建立多边主义世界秩序。”例如,中国是联合国第二大捐赠国,是安理会中参与联合国维和部队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积极签订并遵守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相关协议;中国还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样多边金融机构的发起国,积极推动并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也更因为,王辉耀知道中国社会与西方的沟通本就不多,“不管怎样,我都要去介绍中国的情况,解读中国的全球化路径。”

辩论会的规则,开始前先由3000名现场观众进行电子投票,结束后进行第二次投票,哪一方票数比例上升,哪一方获胜。

面对正方发起的频频进攻,王辉耀通过摆事实、引数据展开了三个论点,“中国是现行自由国际秩序的受益者,中国是现有国际秩序的贡献者,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市场。”说到中国积极推动加入巴黎和平论坛、气候变化协定,但美国没有加入等观点时,王辉耀听到观众席上响起了掌声。

最后一位陈词的马凯硕非常雄辩,他先从辩题出发,认为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攻击与辩题无关,继而提出,从更大的历史维度来看,几千年来,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始终是中国和印度。只是在过去200年里欧洲和北美腾飞了,最后世界秩序仍会回归正常状态。他指出,世界上有75亿人口,只有12%的人生活在西方,88%的人生活在西方以外。要想评判中国的国际行为,就要看看世界上大多数人对中国的态度。最后,他总结道:“现在西方人批判中国,是因为中国在威胁国际秩序吗?而真正威胁自由的世界秩序的国家到底是谁?”

辩论结束后,二次投票结果显示,反方票数占比由24%上升到26%,王辉耀和马凯硕相视一笑:尽管得票率远低于正方,但改变了在场60位西方观众的选择,按照规则,赢得了胜利。

这次辩论的小胜,令王辉耀更为确定,“国外对中国信息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尤其美国是一个多层次社会,他们以全社会的方式应对中国,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用全社会的方式去应对他们?”

因而回到“面对中国的海外形象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一问题时,他的认知更为务实:“要改变西方的话语霸权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对中国的指责,我们仍需面对和解决。只有自己彰显存在,提供不同的声音,才有可能推动受众认知的多元化,进而建立外部对中国行为的正面认知。”

睁眼看世界

小时候的王辉耀生活在父母参与修建成昆铁路的山区,但他从不怵出门。“我父母都在铁路部门工作,铁路子女可以享受坐火车免票的福利。”中学起,王辉耀就跑遍了全国各地。

“对出国的兴趣,又受到周恩来、邓小平、巴金、鲁迅等这些曾在国外待过的名人影响。”从书本中,他建立了“国际视野”的朦胧认知。加之上世纪70年代,出国参与援建坦赞铁路的父亲回来后告诉家人:“国外都是用英语交流的。”在父母支持下,中学时的王辉耀跟着广播自学起了英语。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他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国家对外经贸部。

早年的启蒙和身处对外窗口的影响,使得1984年的王辉耀作出了重大人生选择——出国留学攻读MBA。此后10年,他从大陆留学生到全球最大工程管理咨询公司的第一位华人高级主管,再到加拿大地方政府的经济官员,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让他深刻体验了另一种文化和制度,为他之后搭建东西方沟通的桥梁打下了基础。

在海外留学期间,王辉耀就发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亚洲多地曾有大批留学生出国学习,七八十年代这些留学生又大批回归,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联系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自身的经历,回国后的王辉耀把研究目光对准了“海归”群体。“这些海外留学生在西方长期生活学习过,有全球性的思维模式,了解国际文化和背景,也熟悉国际市场经济,知道该如何运作。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都有一颗报效祖国之心。这是一股新兴的强大力量,如果把他们组织起来,将在全球化进程中形成巨大的中国优势。”

王辉耀的经略从著书立说开始。2004年起,他持续出版关于国际人才的研究著作。学术的领先,加上当时在欧美同学会的活跃表现,他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在制定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时,王辉耀被邀请作为专家参与起草工作。能为国家开放发展建言献策,令王辉耀深以为傲。

事实上,也是对人才的持续研究催生了智库。智库的第一件提案就是倡议建立国际人才组织联盟。今天再翻看王辉耀出版的研究成果,人才是其中的高频主题词。从2012年开始,智库研究撰写了国际人才蓝皮书系列,研究发布了国际人才方面的诸多成果,参与了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的国际人才研究课题,并且,推动中国加入国际移民组织,建言成立国家移民局等。

在重大公共政策制定上,为政府提供客观、独立、专业、可操作和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是智库的最终目标。这又与国务院参事、政协委员、党派成员的建言献策有颇多相通之处,都是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编辑: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