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以考古探究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从考古新发现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本期讲坛内容正是从考古新发现入手,讲述了从考古中所提炼、展示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并以此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产生的深刻思考。这是李岩委员近日随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赴安徽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送文化下基层”活动中,在安徽金寨干部学院所作的演讲,本期整理刊发。
——编者的话
主讲人简介:李岩,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著有《盛唐气象》《中国古典散文基础文库·史传卷》等多部著述,曾获全国新闻出版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出版政府奖先进人物奖、韬奋出版奖等。
从考古看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
翻开一部中华万年文化史,8500年前的乐器——骨笛赫然在目。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了一批距今已有近万年历史的骨笛,成为人们了解古代音乐、古代文化、古代人类演化等的重要见证。
翻开一部中国5000多年文明史,可以看到,距今5300年前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区域最初的文明(古国文明)相继形成。在龙的信仰、以玉为贵等理念方面形成共性,后来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也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雏形。
贾湖骨笛 河南博物院藏
建造于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间的良渚古城,随着2019年7月6日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国际社会最终认可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核心依据。它突破国际上流行的“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城市),提出了中国方案(都城、宫殿与神庙、大墓、礼器、战争与暴力新五要素)。
回望3000多年前,成熟的汉字体系依赖有更多的出土文献佐证其前后继承关系,更多的文字文献记录传承并传播了中华文明演进史。
不止如此。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类远古祖先们从距今200多万年前和距今10万年至5万年间两次出发,走出非洲分别向东北、西北方向不断行进并衍化,造就了因当地气候地理环境影响下的文化多样性,从而形成不同文明的现代化之路。
如,考古遗址证实距今200万年前的中华大地已有古人类生活,周口店龙骨山人类居住遗址,展示了距今50万年前古人类生活场景,考古材料显示,元谋猿人(新进考古队陆续有新发现)、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为代表的古人类实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再如,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发现,并在2006年得到确认的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时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存之一,将中国古人类生存时间推至距今200多万年前,对探讨东亚人类起源、早期人类扩散、生存形式及早期人类演化的环境背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见证了安徽在人类起源与演化、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学术研究价值。
此外,去年11月,安徽省考古学会、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2020-2021年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暨优秀考古工地”评选结果,包括芜湖繁昌人字洞早期人类活动遗址、合肥市巢湖市柳家2号遗址在内的10个考古项目成为安徽省十大考古新发现。安徽的历史文化遗址众多,如大禹在蚌埠涂山大会诸侯,亳州曾作为殷商早期的国都,寿阳曾为楚国国都等。秦汉以降,寿春一直是东南区域文化教育中心、魏晋屯田的重点区域在两淮,隋朝开凿通济渠(南线汴河)和整治山阳渎,对后代大运河畅通与南北经济联系至关重要,明代安徽人文之盛超过任何一个朝代,徽商雄起影响至今。因此,可以说,安徽的历史发展具有独特性与典型性。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柳家2号遗址
人类作为早期的生活种群独自演化了数百万年,由于文明史上的交往交融相互影响,构筑了很多的共同特征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可以勘察的文明遗迹。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来探讨文明的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技术手段不断更新,考古变得更加精准、安全、有效,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丰厚更珍贵的历史资料,还可以参与国际考古合作(已有20余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我想,在夏鼐、宿白、邹衡、贾兰坡、苏秉琦、张光直、王巍、陈胜前、许宏、马萧林等诸多先生所作出的考古成就的基础上,可以开展更多中外文明史的比较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些重要元素和突出特性凝结于中华文明的众多精神标识和文化象征之中,而这些标识与象征有的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还有许多标识与象征依靠中外学者们以不同的视角来观照、比较并论证。作为出版业工作者,我想这些都为我们大力开展主题出版,丰富选题资源,繁荣出版产业提供了广阔而重要的发展前景。
从数字看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历史传承有序,未曾断裂。2019年7月6日,展示5000年前中华文明的良渚古城遗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有力证明了四大古代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始终延绵不绝、传承发展的只有中华文明。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4200年前,中国进行了700-800年文明热身赛。六个带有传统色彩的巨人: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禹,完成了文明的跨越。然后是夏、商、周:前1500年到前841年(有确切历史纪年),孔子诞辰已历2570年,他所在的时候进入轴心时代,孔子比释迦牟尼小14岁,死后10年苏格拉底诞生,亚里士多德比孟子大12岁,比庄子大15岁。中国人也延续着黑头发、黄皮肤的种族特质,我们叫龙的传人。中华文化具有一脉相承、血脉相连的文明独特性,在人类文明史上曾创造了无比的辉煌,形成多个盛世。以著名唐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先生对一个伟大的时代——唐代的研究成果为例,通过四个数字,说明“开元盛世”究竟有多强盛。
第一个数字,7000万人口。人口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度繁荣与否及其发展程度的最直观的指标之一。这是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的全国人口数。官方记载天宝十三年(754)全国人户约962万户、人口约5288万人,学者们综合各方面史料推测,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全 国实际人口在1300万户至1400万户,实际人口超过7000万口。那么,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口是多少呢?8世纪时,东法兰克王国从塞纳河到莱茵河之间的人口是200万到300万。直到16世纪,地中海地区的人口才有5000万至6000万(西班牙800万,法国1600万,意大利1300万,总共3700万。土耳其的欧洲部分800万,亚洲部分800万,北非的人口300万)。在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人口就是主要生产力。唐玄宗时期人口繁盛,反映了当时中国总的经济实力是独步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第二个数字,6.6亿亩。这是唐玄宗时期全国的耕地面积。唐朝的版图,较之于汉代,又有新的拓展。根据学者研究和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约850万顷,折合今亩达6.6亿亩(当前的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
第三个数字,70余国。这是《唐六典》列举的开元时期前来朝贡的藩国数。从东亚的日本、朝鲜,到东南亚诸国,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地区一些国家,都与唐朝中央政府建立了一种朝贡的政治关系。唐代鼎盛时有70多个外交使团,3万多外国留学生,一派开放繁荣的气象。
第四个数字,53915卷。这是开元年间“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数。唐玄宗曾组织鸿儒硕学,在集贤书院校勘四部图书。开元二十年(732)编《大唐开元礼》,这是当时最完备的礼制巨著。此后不久又完成了《大唐六典》的编纂,这是最早、最完备的行政法典性质的著作,可以说教化大兴。这也是反映政府机制与效力的一个综合指标。
宋代更是一个持续兴盛的王朝,除了上述4个指标外,生产生活技术和物质生活水平均达到一个新高度与阶段(《三联生活周刊》推广数字阅读产品:我们为什么爱宋朝,形成一时崇古扬宋风尚,陈寅恪说中国文化造极于宋,宋代GDP是唐代的两倍,近期《清平乐》热播也带动了《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宋仁宗:共治时代》等图书的畅销)。明初编集《永乐大典》,堪称中国历代文化典籍的集大成者,当今《永乐大典》系统性整理工程成为国家级重大项目,清初从辑佚《永乐大典》开始,广为征集民间搜藏,形成一部煌煌大书,抄成七部分藏各地。如今国家版本馆构建“一总”(文瀚阁)“三分”(文沁、文润、文济阁)新格局,即是上承“四库全书”收藏的北四阁(文津、文渊、文溯、文源阁)南三阁(文汇、文宗、文澜阁)建制。
以文景之治、开元气象、康乾盛世为代表的昌明繁盛,也是灿烂的中华文明海外播扬的显明时代,为大量的考古发现和史志文献所印证。
在新时代展现传统文化无限魅力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指引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在举旗定向、正本清源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中展现新气象、迈向新征程。作为出版人,我们应始终牢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切实完成党中央交给我们的工作任务。
编辑: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