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以考古探究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从考古新发现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和发展路径,指明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正确方向,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长期坚持。
这“三个坚持”是有机的整体,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文化观在中国的新发展、新成果,是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我们党倡导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开关,也是新形势下处理“守”和“变”关系的科学指南。“两创”方针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是决定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文化建设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鼓励人民参与文化创新创造,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针。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不断焕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竭的富矿宝藏,也是我们的使命任务之依托。我们讲胸怀“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考古工作与中华文明探源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也曾到访过100多处历史文化遗址,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关心关切这些大问题,我想是从源头上思考并解决“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这关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脉络,使得传统文化与文化遗产成为出版与学术研究互动的丰厚资源。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建设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自觉服从服务于大局,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不断强化大局观、全局观,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统一于文化建设实践之中。
中国出版集团作为出版“国家队”,旗下有“三个人民”“商中三”以及多个“中”字头企业这些品牌老字号,特别是荣宝斋走过351年历史,商务印书馆走过126年历史,中华书局也度过了111岁生日……这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繁荣发展起来的文化出版机构。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50年代的一次谈话中表示,“历史名字要保存,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名字为什么不要?瑞蚨祥、同仁堂一万年要保存。全国有名的招牌要拍下照片来,有许多招牌的字是写得好的,不留下来后代就不知道了……”据逄先知先生回忆,进北京后毛泽东让中办图书室将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全部买下来,甚至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方向也是他老人家确定的。可见,中国出版集团旗下的机构有着鲜红的历史印记,传承着历史的品格,贯穿其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国家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新时代下,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在新起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今年6月2日,我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的“两个结合”有了更深的体会。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本。二者虽然诞生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但是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是经过实践验证的历史事实,创造了在实践基础上会通而成的新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塑造的文化自觉。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化总是在社会变革的时代潮流中、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革故鼎新,实现了自身的创新性赓续。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现代性的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创新发展提供了中国化的根基。
“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有了更加深厚有力的文化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来,脚踩着坚实的大地,迈着雄壮的步伐,展现着文化的风采,昂扬走向光明的未来。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这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实现了二者从自发的“高度契合”到自觉的“有机结合”的转变,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结合”标注了我们党自觉自信的新高度新境界。它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机整体的全面把握;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新征程上具有高度的未来自信和理想追求;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上达到了新高度,实现了古今中外的文化融通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创造。
今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在这次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标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指引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征程上的重大价值,同时通过“七个着力”来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竭的富矿宝藏,传统文化与文化遗产是出版与学术研究互动的丰厚资源。作为出版从业者,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出一批重大的传统文化主题出版项目。同时,还可以就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考古发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和非遗项目、重大古籍系统性整理工程、中外文明比较等深挖选题资源、拓宽研究领域,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自觉担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文化使命。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新时代,出版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载体和人类社会进步的传承方式迎来了深沉强劲的新转向和迈向多元的新空间。中国出版集团是出版“国家队”,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担负起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
编辑: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