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超常规发展负面效应显现
研究生师徒关系困境如何突围
“项目养人”模式下研究生所得太少?
在大多数理工科专业,导师和学生的关系类似于项目里的老板和员工,很多受访的高校教授和研究生都认为,正是这种“项目养人”模式在制度上的缺陷,使得师生关系容易产生裂痕。
夏季如今在美国读博士,他感到,尽管国内外研究生培养都是“项目养人”,但在美国,项目经费完全由教授控制,一般其中有50%都要作为劳务费支出,导师能够招多少学生,完全由他的项目经费多少决定,因为一旦决定招收一名研究生,在入学前便要承诺付给他几年的奖学金。“这样的话,肯定会好好珍惜。”
在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的喻海良也有同样的感受:在澳大利亚的大学,教授申请到的项目经费通常80%以上要作为人工费,而发给学生的奖学金也有最低标准,一般每年2.5万~3.5万澳元左右,而1.5万澳元便足以负担学生的生活费了,因此学生都能过上比较舒适的生活。
而中国的科研项目不但各项支出比例有着严格的“一刀切”规定,而且劳务费的比例相对较低,往往不超过20%。
中国的导师也有自己的苦衷。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臻举例说,一个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周期为3年,如果按照2010年的资助强度20万元,其中15%可以用作发研究生科研补助计算,就是3万元;如果是30万元的项目,就有4.5万元可以用来发科研补助。但分摊到每个学生头上,每月最多也只有几百元。
“不可能给学生发很多补助,师生矛盾也不是简单地给钱就能解决的。”马臻说,作为导师,除了指导学生,他还要承担多项任务,备课、上课、开会、从事科研、申请项目、处理各种杂事,每年,光花在写项目申请书上的时间,就有1~2个月。他认为,学生进校的主要目的应该就是学习和科研,而有些学生不专心科研,因为个人私事经常不来实验室,也令他感到心力交瘁。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导师 学生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