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钜惠民生 钜惠民生
浙江村村“种”文化
建设文化礼堂,除了政府扶持,浙江还发动社会力量共襄盛举。
瑞安市湖岭镇溪坦村位于西部山区,镇政府财政薄弱,而溪坦村集体又没有余留,建设文化礼堂难度很大。溪坦村不等不靠,采取村企共建、企业冠名等方式,筹集齐了启动资金,利用村里600平方米的王氏大宗祠建成了集礼堂、学堂、展示厅等为一体的梅源文化礼堂。
富阳市渌渚镇新浦村86岁老人叶永棠建设文化礼堂的事迹,更是受到乡邻们交口称赞。
叶老是个戏迷。每回村里请来戏班子,他都场场不落。可看着村里简陋的演出场地,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能不能由我们家庭出资替乡亲们造个礼堂?”他试探着向两个办企业的儿子说出了想法,当即得到儿子们的赞同。
叶永棠拿出自己多年积攒的11万元积蓄,加上儿子们送来的240万元,开始圆自己的礼堂梦。从图纸设计、材料采购、施工队伍联系到现场督工,他事必躬 亲。施工队员7时开工,他6时30分就到;傍晚休工,大家散去了,他还拖着老迈之躯在工地上四处巡查。从开工到竣工,600多个日夜,这位八旬老人没有缺 席过一天。
今年元旦,占地1200多平方米,内设灯光球场和大戏台的文化礼堂终于落成。老支书叶德年告诉记者:“老叶平时过日子极其节俭,一个咸鸭蛋都会分两顿吃……”
□文化礼堂怎样发挥功能?
硬性植入不如潜移默化,“送文化”不如“种文化”
建设文化礼堂不是目的,目的是利用这个载体,传承乡土文化,弘扬现代文明。怎样才能如愿以偿?浙江的经验是:硬性植入不如潜移默化,“送文化”不如“种文化”。
多年来,各级政府一直在探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佳抓手。但由于部分公共文化产品针对性不强,游离了农村的文化土壤,群众参与热情不高。
“文化礼堂作为一种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要想在乡村生根开花,前提是立足乡土接地气。”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是一种基 于对农村和农民的理解、尊重之上的引领,应该源于这块土地上的人和事,应该伴有浓浓的泥土芳香。只有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农民的思想境界才能一步步提升起 来。”
浙江“文化礼堂”的符号,首先融进了浓浓的乡土内容。礼堂里大体包括“二堂五廊”:即礼堂、讲堂;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艺术廊等。舍此,各村还因地制宜挖掘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力求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在建设文化礼堂的同时,各地还大力打造一支扎根基层、扎根乡村的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在文化礼堂里,无论是节庆礼仪、教育培训还是文体娱乐活动,各地都特别注重发挥农村文化能人的作用。
在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七旬老农陈景超,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文化人。村里有了文化礼堂后,他自荐担任“道德讲堂”主讲,以村落历史、道德故事为内容,开设了“听陈爷爷讲故事”等课程。每当“陈爷爷讲故事”,台下一座难求。
而在台州市高桥街道八份村的文化礼堂里, 63岁的评书爱好者胡从德的受欢迎程度,堪比明星。老胡是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黄岩文化礼堂聘请的“乡村大使”,像这样的“大使”,黄岩区共有268位。
这些“大使”不仅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经济文化了如指掌,而且能用“三句半”“顺口溜”“唱道情”等乡土文艺形式,将乡土文化悠悠送进乡亲们的心田。
“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是主角。只有尊重农民群众的需求,只有让农民群众成为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参与者,文化礼堂才能生机勃勃。”衢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诸葛慧艳说。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文化 礼堂 农村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