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为社会做一点有价值的事情
张泓铭,1945年5月生,1966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学院。1981年起,先后从事商品流通、价格管理、城市发展、住房和房地产经济研究。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委成员、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房地产两会特聘专家、上海市房产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房地产行业协会顾问。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社科院房地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房地产方面的主要学术成果有:专著《住宅经济学》(第一著作人)、《上海房地产发展》(第一主编)、《中国城市房地产管理——理论、方法和实践》(第一主编)、《激荡年代中国房地产批判》(独著),发表文章几百篇,主持研究课题几十项。
专业——这是许多全国政协委员对张泓铭的评价。“他对房地产经济研究得非常深透,见解敏锐独到。”
谦逊———这是许多媒体记者对张泓铭的评价。“我们不仅被他扎实的专业知识所折服,更被他谦逊温和的气质所打动。”
认真———这是许多身边人对张泓铭的评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研究房地产领域问题,工作和生活早已融为一体。”
……
或许,真的很难用一个词来全面形容张泓铭。
采访之前,记者脑海里也曾无数次想,这位房地产领域的研究专家,究竟会是什么样子。见面之后,记者看到的却是一位语气谦和、面容慈祥、神采奕奕的七旬老者。
■■青春要自觉和努力
张泓铭家有五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二。五个孩子基本上靠母亲和外婆拉扯,生活着实不易。
“我身上的很多品格其实大都是受我母亲影响。”说起母亲,张泓铭目光变得柔和起来。他的母亲原本是上海一家德系产科医院的助产士,因为战争和家庭的变故迁到乡下。好在母亲有在现代医院练就的助产技术,在乡村行医尚可度日。“那时,当助产士常常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有时病家半夜敲门来求医,母亲急急忙忙出门,连续工作到第二天才回家。”
母亲的艰辛付出,张泓铭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母亲勤劳淳朴、救死扶伤的品格,不仅让张泓铭从小就有一种悯人的情怀,更激励他刻苦学习。“乡下长大的孩子,身上往往有一股认真的拼劲儿。”
不过,在填报大学志愿这件事儿上,张泓铭并没有顺从母亲的心愿。“她希望我能当医生,我却想学英语。”年少总轻狂,当年高考英语笔试现场第一个交卷的他,竟没有如愿考上英语专业,反而“撞进”了上海财经学院(现上海财经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的门槛。“那时的年轻人还是比较单纯的,撞到哪里就哪里吧。”从此,勤奋好学的张泓铭开始在经济领域里懵懵懂懂地潜行了。
“我属鸡,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张泓铭在班里本不起眼儿,但大学后期,他遇到问题喜欢独立思考,有所钻研。
“那是大学毕业前几个月,任课教师徐迺仁教授带着50来个学生到上海著名的闵行一条街考察商业设施,并要求每人完成5000字的考察报告。后来老师表扬了我写的报告,并在上面留下一段评语,‘思人之所未思,言人之所未言,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作品’。”遥想当年,张泓铭脸上流露出笑容。
其实,他的老师和同学并不知道,在当时交通并不便利的条件下,为了能真正把闵行商业街的情况弄清楚,张泓铭独自一人再去闵行一条街,在每家店铺前驻足观察,分析店铺的坐落、生意状况、空置情况,尤其是整体布局等。他还专程去南京东路商业街,包括著名的第一百货商店,进行比较。最后,他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提出调整布局的建议、解决空置的办法等等。“不是我比别人水平高,而是我用心了,功夫比别人用得多一点。自觉不自觉,努力不努力,对人的影响可能是一生的。”
13年后,张泓铭终于考入上海社科院,成为一名专业的经济研究人员,至今再未离开。
■■要用客观的道理来说话
从一个普通的企业人进入到经济专业研究队伍,张泓铭感觉到自己整个人有了新的能量。33年的研究生涯,他把22年交给了房地产经济研究,因为它和老百姓的关系最密切,是充满希望的新学科。“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房子就是家,家就是港湾,我希望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大家的安居做些工作。”
一个课题接着一个课题、一次调研接着一次调研、一群数据接着一群数据……几十年来,张泓铭和他的伙伴们浸润在经济和房地产研究的世界里,乐此不疲。或许,某种精神力量,早在张泓铭年轻时就已深入骨髓,并伴其一生。所以不难理解,当记者问起张泓铭现在每天的工作安排时,眼前这位年近七旬的清瘦老人会爽朗笑答:“我觉得自己随时随地都在工作中!”
有时候,他的夫人会对他那种一遇到人就喜欢调查的“毛病”责备上几句,但大多时候,都是心疼他的身体,劝他别太辛苦、太较真。
不过,张泓铭自己心里最清楚,与房相伴的这些年,岂是辛苦二字能形容?“研究房地产其实有两个让人特别苦恼的地方,一方面房地产很火,涉及利益广,容易得罪人,另一方面也难免同自己的利益打架。”
得罪人这话其实一点不假。在房地产热的背景下,“房地产专家”似乎已经全民化,任何领域的专家都可以对房地产“说三道四”,而有些“专家”发表的观点,其实是为了自己或某些小团体的利益说话。但是,张泓铭一直坚守客观、理性、独立的研究立场。
不过,张泓铭毕竟是专门研究房地产的专家,这种“特殊”身份免不了让人质疑,更有甚者要他公布自己的房产情况。对此,他毫不遮掩。身边的一些朋友对张泓铭很“傻”的行为感到十分不解,还有人对他说,“老张啊,这年头谁不想多搞点房,你是有办法炒一把的,你那点房太少了。”对此,张泓铭报以淡淡微笑,说自己没有别人本事大。其实,还隐含着一层意思,要维护学者宝贵的公信力。
不过,在有件事情上,张泓铭真的犯难了。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收费。”随后几年里,有关征收物业税的问题始终停留在争论阶段。
物业税到底该不该收?怎么收?张泓铭把它列入自己的研究范围。经过多年的调研和思考,张泓铭认为,开征物业税有三大好处:第一,有助于均衡财富,抑制两极分化;第二,有助于稳定税收,平抑房地产市场波动给财政的直接影响;第三,有助于抑制过度投资持有,稳定房地产市场交易和价格。
这一边,张泓铭和其他基本赞同征收物业税的研究者在分析思考,另一边,各种反对声、质疑声、责难声扑面而来。这里既有业内专家、普通百姓,也有他的同事、朋友甚至家人。“我的住房收了70年土地税,还收物业税,是不是重复征税?”“土地所有权是国家的,我没有所有权,为什么收税?”“起征点和税率为多少,征收方式如何,如何应对征收管理的难度?”……
“我知道很多人并不赞同我的观点,包括我的家人,但我是一位研究者,必须要用客观的道理来说话。”犹豫和痛苦过后,张泓铭还是下决心提出建议。2010年3月,他在全国政协提交了《排除障碍,由易入难,下决心推出试行物业税》的提案,为如何开征物业税提供了一个由易入手、稳定起步、步步深入、综合解决的方法。
其实,在张泓铭的研究生涯中,类似情况时有发生,但他始终不改初衷,不愿退缩。
编辑:罗韦
关键词:张泓铭 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