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上博研究员再次指证苏富比《功甫帖》为伪作
图一,翁方纲手稿完整描绘记录的安岐旧藏《功甫帖》鉴藏印,与苏富比拍卖墨迹本《功甫帖》不符。
图二 《功甫帖》“禾”字用笔比较——《景苏园帖》(左一)、《安素轩石刻》(左二)、苏富比拍卖“墨迹本”《功甫帖》(左三)、苏轼真迹(左四)
(1)
(2)
(3)钟银兰 凌利中
■ 翁方纲所见安岐旧藏苏轼《功甫帖》非苏富比拍卖“墨迹本”《功甫帖》
从去年底开始,关于苏富比版《功甫帖》的真赝争论便成为了书画界、文物界与收藏界最受关注的焦点。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从一开始便深度关注这一事件,一直力求多角度呈现理性学术的声音,在2013年12月30日推出专稿《东坡书风与功甫帖》后,经历了上博研究员2014年1月1日公开发表论文质疑《功甫帖》为假、苏富比发文声明《功甫帖》为真、刘益谦的朋友颜明公开声明称购买者刘益谦未说实话与“选择性耳聋”、刘益谦2月18日举办北京发布会以及这一发布会被多方面质疑等一系列事件后,《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从本期开始将独家连载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钟银兰、凌利中对《功甫帖》辨伪的最新学术文章。本期刊出的《〈功甫帖〉辨伪新证(上)》通过首次公布剖析现藏台湾中央图书馆翁方纲《复初斋文集》手稿本(图一),完整披露了翁氏《跋苏轼功甫帖》中的所有鉴藏真相:据翁手稿所记,可以获知、还原安岐旧藏《功甫帖》确有经明代项元汴、清初梁清标收藏递传之史实及其原貌。而苏富比“墨迹本”本幅并未见项子京三印,梁清标二印亦不翼而飞,四枚旧印的篆文书写笔画形态、文字内容及印章规模大小等特征也与翁氏所记差异甚多,明显属于两件作品。
针对《功甫帖》曾入藏上海博物馆的传言,上博还通过《东方早报·艺术评论》首次公布了许汉卿先生寄存以及入藏上海博物馆文物中均无《功甫帖》的证据。
关于古书画真伪鉴定的方法,明代鉴赏家张应文(约1524-1585)《清秘藏》“论书法”中论述颇精,“先观用笔结体、精神照应,次观人为天巧、真率造作,真伪已得其六七矣;次考古今跋尾、相传来历,次辨收藏印识、纸色绢素,而真伪无能逃吾鉴中矣。或得其结构而不得其锋芒者,模本(摹本)也;得其笔意而不得其位置者,临本也。” ((见本期《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第5版图二)(注1)诚然,目鉴与考证是历代书画鉴定家采用的两种主要途径。二者之关系,当以“鉴”为主,“考”为次,有时更无“考”之必要。换言之,“鉴”之结论若属准确,即便再考,其所“考”必与所“鉴”一致;反之,则相左。因此,两者虽主次分明,亦相辅相成。
于苏富比《功甫帖》伪本之判断,传统目鉴已然足矣(注2)。不过,倘将晚清“近来市贾所售墨迹,多从法帖中双钩”(王端履)这一书史作伪现象作为美术史的研究课题,考证之必要就愈加突出,亦有助于印证上析方法论中“鉴”“考”之辩证关系。
鉴此,本文将围绕安岐(1683-约1742)旧藏苏轼(1036-1101)《功甫帖》的研究而展开,重点对该帖鉴藏递传之史实真相,以及其摹本的衍生等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梳理与钩沉。希冀对是帖之探讨,为古代书画摹本中一稿多本的画史现象研究,补充新的依据与视角。
翁方纲所见安岐旧藏苏轼《功甫帖》非苏富比“墨迹本”
有关安岐旧藏苏轼《功甫帖》本幅之鉴藏印记,安氏《墨缘汇观》及鲍漱芳《安素轩石刻》中皆略有记录,比如安氏《墨缘汇观》内容虽较详,但亦非全文抄录(注3)。从目前资料看,堪称最详尽的,非翁方纲(1733-1818)莫属。
2002年4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内收《功甫帖》翁氏题跋全文,却未将鉴藏印记信息囊括。事实上,翁氏《复初斋文集》手稿本【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共计一百零二卷,原稿为乾隆至嘉庆间翁氏手写,行草,魏锡曾(?-1882)手书题记,完颜景贤旧物,现藏台湾中央图书馆】第六十七卷中,不仅有《跋苏轼功甫帖》,且于笺纸上栏空处,以行草小字忠实地记录了该帖中所有的鉴藏讯息,为后世还原获知《功甫帖》递藏传承真相及其原貌,提供了最为详细的第一手原始文字与图像资料(注4)。如图所示(图一),释文如下:
安记所谓“前后半钤四印”者。
前上一印:色极淡,其色略似《天际乌云》后“之书”、“至法”、“书印”。露后半二字,是红文。上“0”似是“囗”字内某字,下“耒”字,或“耤”。
下一印白文:只露后半“世家”二字。
后中间一印:红文。淡。只露前半二字,上似“■”,所露极眇,竟不可知是何字?
后下角一印:白文。似极大之印,只露右上一角,似“義”字。
此四印是旧印也。
余则“张镠”二字白文印、“安仪周家珍藏”六字红文长方印、“梁清标印”四字白文方印、“蕉林秘玩”四字红文方印、“子京”二字红文葫芦印、“项叔子”三字白文方印、“槜李项氏士家宝玩”八字红文长印。
按,文中“安记”指成书于乾隆七年(1742)安岐的《墨缘汇观》;“天际乌云”即翁氏旧藏苏轼《天际乌云帖》,亦称《嵩阳帖》,民国六年(1917)二月商务印书馆有影印;“红文”即朱文印;“前”、“后”分别指帖之左、右。将翁记与苏富比“墨迹本”对照,有如下数处明显不同:
1. “前上一印”,可对应“墨迹本”右上骑缝半印作比较。此朱文残印色极淡,属四字印后半二字,翁氏未识作“图籍”,而认为上字可能是“囗”字内某字,下字仅剩左半“耒”,右半全无,翁氏猜测为“耤”之“昔”。按,“耤”古通“藉”,意借也,与“图籍”之“籍”不通用。
2. “后中间一印”,可对应为“墨迹本”左面中间朱文残印。该印只露前半二字且为残字,其中上面一字所露极少,翁氏竟不知是何字,故以画代述,“似‘■’”;下面一字,可能过于残泐,翁氏竟略去,亦并见到“昔”字。由此可见,该印与所见苏富比“墨迹本”不同,即上面一字“■”与“墨迹本”上面没有一点的椭圆形完全不同;下面一字右半,“墨迹本”竟将翁氏纯属猜测的“前上一印”下字右部“昔”字刻成印章,且可与前者合拢,貌似“图籍”,明显与翁氏所记不合(图三)。
3. “后下角一印”,可对应为“墨迹本”左下角“義”字残印。翁氏指出,该白文印似是一枚“极大之印”,印残,只露右上角,“似‘義’字。”试将“墨迹本”中“義”字,按其大小模拟组成四字印,可见其尺寸大小与本幅中“世家”印并无区别,根本不是极大之印。另需指出的是,“墨迹本”中“義”字残印,与“世家”二字印一样,钤盖时与原纸边缘亦留有较大距离,分明是一枚尚不到原印四分之一大小的印章。
4. 介于“张镠”、“安仪周家珍藏”二印与项元汴三印之间,尚有清代大收藏家梁清标的鉴藏印记:“梁清标印”四字白文方印、“蕉林秘玩”四字朱文方印——这两枚尺寸不大的梁氏常用印,于苏富比“墨迹本”中却不见踪影。
由上可知,翁氏所记“安记所谓‘前后半钤四印’者”,其篆文书写笔画形态、文字内容及印章规模大小等特征与所见苏富比“墨迹本”差异甚多(安岐旧藏《功甫帖》旧印中也未必是“義”、“昔”,如果翁氏当年所见为“墨迹本”,凭其渊博深厚的金石古文字学修养,是毋需举棋不定的),明显属于两件作品。
尤需强调的是,据上述翁手稿所记,可以获知安岐旧藏《功甫帖》确有经明代项元汴(1525-1590)、清初梁清标(1620-1691)收藏递传之史实。翁记诸印按序而列,当录自苏书本幅,而苏富比“墨迹本”本幅未见项氏三印,梁氏二印亦不翼而飞(图四),这根本不符两人鉴藏习惯。首先,项氏获藏之际,帖上仅旧残印四枚,较之后代藏家,数其钤印空间最大,不可能不于原帖九字下大面积空纸上盖印。再者,项氏向以好钤印著称于史,少则三四枚,多则二百余方,钤盖时先本幅后本幅外,意在藉古人名迹以传不朽,有时为加钤更多用印,甚至故意将己印直接覆于古人字迹之上。比如苏轼《行书渡海帖》(项氏本幅钤印达14枚,其中“神”“品”二印覆于字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米芾《行草书盛制帖》(本幅项氏钤印15枚,其中“平生真赏”“项氏子京”“神”“品”四印盖于“盛”“藏”“感”三字之上,故宫博物院藏)、张孝祥《行书临存帖》(本幅钤项印12枚,其中“槜李项氏士家宝玩”钤两次,一处直接盖于墨迹上,故宫博物院藏)、蔡襄《澄心堂帖》(项氏本幅钤21枚,其中两枚盖于字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图五)。此番情形于项氏而言,实在是不胜枚举(注5)。
而作为安岐前辈暨《功甫帖》的拥藏者——梁清标不于本幅钤印之可能性亦微乎其微,一则帖中仍有不小的钤印空间,再则身为梁氏书画掌眼、裱画师兼古董商的张镠(字黄美)亦于《功甫帖》上留印。传世所见梁氏珍藏古书画如金李山《风雪松杉图》卷(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藏)、元卫九鼎《洛神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米芾《行书多景楼诗》册(上海博物馆藏)等甚夥,除钤盖己印外,多有张氏印记,这几乎成为了两人间的一种配印组合,或亦透露了梁自张绍介获购之史实。
因此,项、梁两位大藏家早于安岐之前,递藏该帖持续近百五十年,不可能同时避开苏字本幅空处而另行觅纸钤印。翁方纲获见《功甫帖》之际,帖中共计有11枚前人鉴藏印,而苏富比“墨迹本”仅有6枚,从其高清图诸印边缘看(注6),亦可完全排除流传过程中项、梁5印经重装裁挖之可能。
更悉,目前明确可知苏轼《功甫帖》于明清时期的鉴藏、著录以及摹勒上石过程,有如下事实:项元汴→张镠→梁清标→安岐→江德量→鲍漱芳(鲍氏《安素轩石刻》中3件苏轼作品均来自江德量家族旧藏),前后递藏逾250年;其中,据梁清标与张镠之亲密关系,帖中张氏所钤印记,或于梁氏从别处购得后,或将己藏转售梁前(注7)。帖经翁方纲寓目,《墨缘汇观》(1742)、《复初斋文集》(1790)分别著录;按,翁氏知悉鲍漱芳本人及其《安素轩石刻》摹刻情况,更与摹刻者党锡龄互为艺友、与入值军机处的鲍勋茂(鲍漱芳弟)系同僚。摹勒上石情形为:《安素轩石刻》首刻(1799,鲍刻中对鉴藏印有选择性)→《景苏园帖》[杨守敬(1839-1915据前者翻刻)](1892)等。
综上可以判断:江德量逝前三年即乾隆五十五年(1790)携示翁方纲赏鉴的安岐旧藏苏轼《功甫帖》,定非苏富比“墨迹本”无疑。
编辑:付裕
关键词:功甫帖 墨迹本 翁氏 苏轼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