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头条今日头条
全国政协委员关注青少年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成人要有独立个性 成才要有求真个性 成“龙”要有创新个性
全国政协委员沈奎林:
有效运用新媒体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
网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媒体的进步,以电脑、手机等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代青少年作为强调个体与个性且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一代,其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正面临着多种媒体信息来源的冲击。
为此建议:丰富网络文化资源,占领网络舆论阵地。一方面,通过强化相关公共文化类门户网站建设,吸引更多的青少年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开办与他们分享交流的版块。另一方面,紧紧抓住新媒体的发展趋势,赢得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
加强网络新媒体运营商监管,促其实现行业自律。在充分保证信息的自由、共享、开放、互动的前提下,监管和限制运营商的过度营销行为,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不良信息和网络谣言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规制。
引导青少年重视线下交流,鼓励其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通过在线下采取倾听呼声、舆情疏导、创造机遇、创设各类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等措施,积极引导他们投入到健康向上、合作共融的群体活动和个人兴趣爱好中。
以最紧贴时代潮流的方式与青少年沟通,以代表正面主流声音的信息去影响广大新媒体用户。进一步加大对青少年的引导力度,提高其对于各种网络现象的分辨甄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以使其始终保持健康心理和正确方向。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建设投入和经费支持,努力为青少年提供便捷、多元的新媒体基础设施,通过对相关企事业单位给予税收减免或政策优惠,引导、鼓励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到新媒体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
全国政协委员张震宇:
教育要把欢乐还给孩子
刚刚过去的这几个月,无数中国家庭都迷上了一档节目《爸爸去哪儿》,人们羡慕节目里山野乡间的亲子生存体验,欣赏孩子自由舒展的烂漫天性,品味着“勇敢”、“珍惜”、“感恩”、“帮助”这些在考试重压下变得有些陌生的字眼,不由得感叹这样的教育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即。再看看近期的一些教育新闻:有学生因一份作业而出走,因与同学不和而跳楼,因一次口角而动刀,因一次嘲笑而投毒……便可知此问之迫切和沉重。“我们的孩子在拥有广博知识的同时,能否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道德,美好的心灵?”越来越多的人在迷茫,越来越多的人在追问!
“教育首先是人学”,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首在养内心之德、张精神之维。让精神生长、灵魂发育,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人生!然而,考试指挥棒的驱使,高考“独木桥效应”的影响,“学历竞赛”的压力,无一不让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忽视了孩子身心健康、人格发育、精神成长。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孩子们与欢乐童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大!
为此,我们建议坚决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精神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及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的若干意见》,切实把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抓紧抓好。
一是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培养,努力破除助长功利主义教育行为的体制机制,让教育真正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质。
二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抓紧完善和落实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切实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利用公共教育资源集中建设或支持少数窗口学校、示范学校。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优秀教师交流轮岗,积极推动学区内各学校优秀课程、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场馆等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三是学校要均衡编班,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不能以各种名义在校内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要建立健全帮扶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机制,给予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对该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举办的各类重点班进行清查,确属重点班的要取缔。
四是依法坚持义教阶段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不能采取各种形式的考试、考核、测试选拔学生,不能将各种竞赛成绩作为招生的依据。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考试次数,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得按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五是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不得随意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也不得随意减少非考试科目的教学时间。
我们深知教育关乎升学、就业、孩子成长,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涉及政府、学校、家长等方方面面,落实起来难度大,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统筹改革,综合改革,但我们坚信,只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让人民满意,让孩子快乐!
编辑:付鹏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 教育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