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头条今日头条
全国政协委员关注青少年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成人要有独立个性 成才要有求真个性 成“龙”要有创新个性
全国政协委员杨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引起的震动尚未平息,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再次震惊世人。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个同辈人中的佼佼者在并不严重的人际矛盾或挫折面前采取如此极端的做法?答案是心理不健康!为什么在成长智慧学识的同时,他们的心理并没有获得同步成长?因为心理健康并非自发形成,需要正常的环境、正确的教育和培养。据中国宁波网报道,2013年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召开的第13次学术交流会上,与会专家指出,当前我国有4000万名儿童青少年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约占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20%。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专业化的心理服务已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如何构建科学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此建议:
1.政府出台政策引领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作为整项工作的统领,政府要参考科研部门的专业化建议制定心理服务行业的政策性法规,并科学地进行管理和资金投入。在经费上政府应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鼓励单位、团体、个人和社会福利事业等资助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加强理论和临床实践研究。教育部门要加紧研究制定学校专职心理教师的岗位设置和职称评聘方案,解决专职心理教师编制、职称评定和师资培训问题,以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从心理服务行业的长期发展着手,制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标准。相关研究部门要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专业素质进行指导,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上岗前、上岗后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现阶段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主要有医学、教育、社会三种,这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极为不利,建立统一的心理健康服务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和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3.构建整合多种资源优势的支撑系统。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引领下,积极整合学校、专业机构、医院及社会资源优势,构建一个完善、高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支撑系统,形成全覆盖、多功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4.通过全民宣传树立积极心理健康理念。目前心理健康服务对象偏重于那些需求特别强烈的,即已达到临床诊断水平的心理疾病患者,这是必需的。但同时更需要转变观念,未雨绸缪,做好针对全体青少年的预防工作。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积极心理健康理念,帮助全体青少年提高心理素质,成为有效的自我调节者。
5.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本土化特色。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我国青少年在人格特征、对心理问题的态度、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以及对心理健康服务的看法方面都与西方青少年有差异,我们应当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开发符合我国社会形势、民族文化和中小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服务理论和技术。
全国政协委员李明蓉:
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建设
近年来,高校学生中患有神经衰弱、焦虑不安、强迫症等心理障碍者日益增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与此同时,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为进一步加强心理咨询机构建设,建议:
1.政府和高校都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下拨适当经费,落实心理咨询机构的构建和规范化管理。加强软硬件的建设,改变目前心理咨询机构开展模式单一的状况,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的作用,多方式、多渠道的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宣传,增加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了解和参与的积极性。
2.注重研究高校学生在当前新形势影响下出现的心理上的新动向、新特点。应主动了解并帮助解决高校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教育他们自身培养良好的心态。
3.理顺咨询机构的组织管理。在心理咨询机构的机构挂靠上,不一定要有统一的模式,但是将心理咨询机构直属校党委或者分管的校领导,制定出一套“责、权、利”兼顾的制度可能是一种相对理想的模式,较有利于整合校内相关资源。
4.加强地方高校、团体之间的经验学术交流。地方高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研究会,定期交流学习成功经验,充分整合利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推动区域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心理咨询工作水平。
5.重视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地方高校心理咨询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培养。如引进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毕业生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设置专业辅导岗,配备专业辅导老师;激励在校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提高高校心理咨询老师的待遇等。
6.加强制度建设,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对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各种评估应更加“刚性化”,各高校自身也应致力于强化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心理咨询机构工作的各种制度的建设,如宣传制度、管理制度、课程建设制度、培训制度、督导制度、道德伦理制度、校际交流制度等。
全国政协委员郭晋云:
重视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家庭,是我们生活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一个健康的社会离不开健康的家庭。根据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有农村0—17岁留守儿童6102.55万。如果按1.5个留守儿童一个家庭计算,就是说,在留守儿童的后面,我们国家有4000万个左右的家庭,占到我国家庭总数的十分之一,涉及上亿人口,过着父母和子女分离的生活!数量巨大,令人震惊!
如此大量处于非正常状态家庭对我们的社会可能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大量留守儿童中存在的心理、教育问题会直接影响我们未来的国民素质和劳动力质量,进而减弱我们国家的竞争力。父母在孩子6岁之前不应离开其身边,心理学告诉我们,这一阶段不在父母身边成长的孩子心理异常发生的可能性会增大,容易出现异常的心理和极端的人格。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作为政府的目标。
我们看到近年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改革异地高考等,这些措施为减少留守儿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的2005—2010年间中小学留守儿童数量的下降就说明了这一点。但是,我们还要看到,留守儿童总量仍在不断上升。特别是低幼留守儿童数量大幅上升的问题,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加以及时遏制,有针对性地调整廉租房等相应的政策,使得年轻的农民工夫妻能够在城镇安家、生存。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直接给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庭带来幸福,而且对于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升城镇化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政府制定可行的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时间的强制目标,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虽然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巨大,相信只要政府重视,持之以恒,采取有力措施,制定目标,就一定能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编辑:付鹏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 教育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