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不让孩子成为“标准零件” 家长自组课外班
文文是北京市海淀区一所不错的小学的二年级学生,从一年级到现在他每周至少读一本书、学一次英语、游一次泳,而且学会了做风筝、画脸谱、编手链……
听起来文文的生活就像很多北京的学生一样:每周除了完成学校的学习之外,把剩下的时间扔给课外班。不过与众多孩子不同的是,文文在课外的学习是由一帮爸爸妈妈们操办的。
这些年对教育“只重知识不重能力”、“只管分数不管做人”的批评从没有间断过,相关的改革也层出不穷,但是,正如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的那样,教育面临的问题不单单来自教育本身,它还与经济发展阶段、整个社会风气及历史文化传统等等有着很大的关系,不会一夜之间就变成理想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有的家长放弃了努力,让自己的孩子完全融入飞速旋转的应试教育漩涡,甚至变本加厉地增加孩子的负担;还有一些家长则选择了“逃离”,有的把孩子送入“私塾”,有的干脆“在家上学”。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还有一些家长既不跟学校教育进行强烈的对抗,也不选择彻底背离,而是自己组织起来努力改善孩子的教育环境。
文文的家长就属于这种。
家长各显神通 为孩子提供理想的教育
其实,很多家长心目中的理想很简单,就是别太功利。
“但是,现在学校的教育太重视结果。”林女士说,林女士的儿子与文文同班。她记得有一次,儿子拿回来语文试卷让家长签字,卷子上有一道题是在“的图画”之前填上一个词,儿子填上了“流动的”,老师给判了“×”。“‘一幅流动的图画’多有想象力呀!结果老师让改成美丽的图画。”林女士说,其实现在的教材编排还是有些新意的,“但是老师的教法还是老一套。学校老师太重视整齐划一和标准答案,把挺好的材料浪费了。”
这种功利在课外培训班中更是随处可见。
文文之前也有一些课外班,比如英语,文文妈妈为了避免功利性,没有选择培训机构,而是通过朋友推荐找了一个家庭教师然后自己凑了三四个孩子在家里上课。最初感觉还不错,老师总是尽可能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但是没过多久,老师就开始给孩子们讲语法、练句型,据说是为了考级。“我没到培训机构去就是不想让孩子为了考试而学习,没想到家教也是这个路子。”
与此同时,文文的美术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刚上了两个月,就参加了好几个比赛,每一次比赛都是老师事先规定好内容,孩子严格按照要求画出来。”文文妈妈说。
“其实,想‘随大溜’是很容易的,只要你不较真儿,到处都能找到给孩子提分的班,我甚至可以做得更过分。”文文妈妈说。文文妈妈曾在一小学工作多年,“给孩子加码儿的办法太多了,但是这样肯定对孩子的成长不好。”
有这样想法的不只文文妈妈一个,很快几个有着共同想法的家长一拍即合。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被“标准答案”、“统一标准的成绩”变成“标准零件”,这些家长自己组织了起来。
首先组织起来的是阅读班。几个家长按照各自的特长分头备课,包括相关主题的一本书及相关联的背景资料等等。
比如,母亲节来临的时候,文文妈妈带着孩子们精读了一本与母爱相关的绘本,还找了国内外很多名家写母亲的散文,在分享的过程中慢慢让孩子体会什么是“付出”“感恩”,同时还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个“采蜜本”,专门让他们收集一周中遇到的好词好句,下一周分享。
参与进来的还有一些父亲。
小希的爸爸对动物很有研究,随着春天的到来,小希爸爸给孩子们准备了与蚕有关的一个阅读专题,不仅带着孩子们读了与蚕有关的科普文章,还做PPT给孩子们演示蚕的一生。现在阅读班的每个孩子都亲自养了几条蚕,一起到户外寻找桑叶,一起探讨养蚕知识,每天观察蚕的变化……
一个阅读班几乎完成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养成的多个方面。
除了阅读班,还有的家长利用自己的英语特长给孩子们开了英语文本阅读课,还有的家长利用闲暇时间教孩子们游泳。
每个课外班都由家长们协作组织,有的负责课程、有的负责准备材料、有的负责孩子接送。
其实,这种家长带着孩子学习的事情一直就有,有的家长带着几个孩子学英语,有的家长带着几个孩子补数学。但比较多的是考试前的突击,是学校教育的延续。
这些家长做的其实更像一种教育自救:把当前教育中缺失的内容用自己的力量补救回来。正因如此,这些家长在备课的时候格外用心。
“准备‘蚕’的一生我就花了一星期的时间,平时觉得上网随便就能找到合适的资料,但是当为二年级小孩找资料的时候,就发现还得图文并茂、还得通俗易懂,适合的资料突然间消失了一大半。”小希的爸爸说。
现在这些家长平时碰面时聊的最多的就是备课的内容,他们办了各种图书借阅证,到处搜集适合孩子的图书,然后根据社会上或孩子中的热点问题组织专题。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孩子 家长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