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不让孩子成为“标准零件” 家长自组课外班

2014年05月22日 10:46 | 作者:樊未晨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不过是世外“逃”园

  其实,文文妈妈也曾想过干脆把孩子带回家自己教,毕竟自己有过多年当老师的经验,而且这样做的家长似乎也在慢慢多起来。

  汪女士的儿子在新西兰完成了学前和小学教育,回国后在北京市上初中,可能是有与在国外所受教育的比较,汪女士与儿子都觉得很难适应国内的学校。汪女士为儿子找了一家私塾。上了一段时间以后觉得私塾也不是自己理想中的样子,“不少私塾都是以国学为主,我并不反对学国学,但是接触的几个都有要给我们‘洗脑’的倾向,灌输普天之下只有国学科学的观念。”汪女士说。

  记者采访了几个私塾,确实与汪女士感受相同,在一些私塾“打动人心”的教育理念下隐藏着一个真实的销售计划:他们有自己的成套教材,很多家长加入时都购买了上千元的教材。

  经过了几个私塾之后,汪女士最终为儿子选择了“在家上学”的方式。

  “在家上学”在欧美及我国台湾地区相当普遍,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约有150万学生“在家上学”,约占全国学龄儿童总数的2.9%。2010年,美国家庭学校的就学儿童已接近200万人。为了保证“在家上学”孩子的教育水平,国外还专门出版了一些辅助材料,包括书、录像带、教育软件、教学工具、车间实习以及专业课程等。

  在我国还没有完备的私塾和“在家上学”的服务体系时,做这样的选择似乎有些冒险。

  “哪有什么‘世外桃源’,这更像一条逃避之路:因为不喜欢所以就离开。”文文妈妈说。

  家长的心态决定孩子的感受

  田麒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逢考必病。以前还只是期末考试时生病,现在随堂小测验都会生病。

  田麒妈妈回忆,儿子的这种情况始于一年级。期末复习,连续一个星期不停做卷子让很多孩子都感到了压力和疲惫。一次测验,老师发现田麒盯着眼前的卷子一个字也没写,老师怎么要求,他都不动。了解之后才知道,原来田麒的父母非常不满意学校这种题海战术,便告诉儿子:“你要是觉得特别累了可以不做。”

  确实感到疲惫的田麒果真没有答卷。

  田麒的妈妈心里很清楚,如果儿子这样做了就相当于跟老师宣战了,“但是至少可以让儿子少受点儿罪。”田麒的妈妈说。

  不过,事实并不像田麒妈妈预想的那样,田麒不仅没有因此而减轻压力,反而有了反常的行为: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要求,在家里不听爸爸妈妈的要求。到后来,除了逆反以外,只要老师通知了第二天有考试,之前的这个晚上田麒的身体一定会出状况。

  据分析,家长通过与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模式进行比较,看到了孩子承受的压力,又因为对自己孩子的爱而产生的心疼放大了这种压力,并通过日常的言谈话语带给孩子,让本来没有比较的孩子意识到了压力。

  田麒妈妈这种对学校教育的公开对抗放大了田麒心中对课业压力的判断,这种在教育上的走极端其实是成年人的一种赌气方式。它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同时还造成了孩子的无所适从,越来越焦虑。

  有人说教育不是短跑,以此驳斥“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

  其实,教育根本就不是赛跑,它没有统一的方向也没有统一的终点,每一个孩子只有按照自己的步伐和适合的方向才能走到那个最对的终点。在这个过程中,他人的干预和代替只能让孩子乱了阵脚,而任何急于求成或另辟蹊径的极端做法也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原标题:家长自组课外班理性自救

 

编辑:于玮琳

01 02

关键词:孩子 家长 教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