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探访奶西村“移民少年”:谁来拯救他们的童年
小刚与参与殴打他的郭某、程某,以及拍摄打人视频的常某,都是住在奶西村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在外来流动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奶西村,这些“移民少年”形成特殊的群体,家长们忙于生计使亲情疏离,“放任”带来的是监管和教育的缺失。
小刚被打事件发生后,新京报记者多次进入奶西村,探访奶西村“移民少年”群体。泡网吧、“扔纸牌”,是这些孩子们打发校外时光的主要方式;抢劫和斗殴,在这个群体中经常发生。专家表示,奶西村“移民少年”的生活状态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这些孩子需要更多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
放学后的“真空期”
“移民少年”校外生活单调,泡网吧、扔纸牌成主要“课外活动”
小刚遭遇殴打,发生在5月23日下午3时许,是学校已经放学,务工的父母还未回家的“真空期”。
在遇到郭某等人之前,小刚正在去网吧的路上。每天早晨,小刚的父亲都会留下15元给小刚吃早饭和午饭,他通常会留下5元等到放学后去网吧“冲级”。网吧就在学校附近一栋居民楼内,小刚放学后会经常来到这里,一款叫英雄联盟的网络竞技游戏,他已经玩了两年。
记者探访发现,整个奶西村内网吧至少有五、六家。有网吧老板坦言,每天下午放学后属于营业高峰期,学生们上网需要排队。
如果那天没有去网吧,小刚只能回到不足15平方米的家中。陪伴他的,只有四周的墙壁。“还不如去网吧,或是在街上找伙伴扔纸牌。”
“扔纸牌”,是奶西村“移民少年”们常玩的一种游戏。在奶西村,每天的“真空期”,都能看到十几个孩子在路边“扔纸牌”打发时间。每天下午放学后,上小学四年级的“移民少年”邹波(化名),便和同学在路边玩纸牌游戏。最多的时候,邹波手里能攥上100多张卡:“同学就会很羡慕我,觉得我行。”
“没有时间”的家长
外来务工人员忙于生计,与子女聚少离多,无暇监管疏于照看
在小刚被打的当天上午,从事玻璃装修的父亲高先生,像往前一样给儿子扔下15元饭钱后,匆匆出门。
等他再回到家已是晚上8点半,见到儿子脸上有伤痕,高先生简单问了一句,得到的回答是:“路上撞电线杆的”。高先生没有再细问下去。当他知道儿子受伤的真实原因,已是两天后。
同样在事后才知情的,还有打人少年的家人。15岁少年程某的父亲在湖北武汉当建筑工人,事发三天后,他得到孩子已被拘留的消息后,才匆匆向包工头结了20天的工钱,赶回奶西村家中。
程某的父亲说,因为北京工地的散活越来越少,为了生计他常常奔波于外地的建筑工地,与儿子相处的时间很少。而这也不是程某第一事“犯事”,2012年他父亲在外打工时,还读小学六年级的程某就因为打架进过派出所,被领回家后又借上厕所溜了出去,母亲在村子里找了程某未果,最后通过老师在网吧找到时,程某已打了三天三夜游戏。
“不出去打工挣钱,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教育不教育孩子。”对于自己没时间监管儿子,程某的父亲表示无奈。
另一打人少年郭某家的邻居周先生说,郭某父亲在外做生意,早出晚归,有时郭某因抽烟、晚归会被父亲“教育”,“孩子的哭喊声,几米外都能听见。”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邹波的生活中,“爸爸每天晚上11点才回来,直接就躺在床上睡着了,第二天一早又要去上班,我和他一句话都说不上。”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奶西村 移民少年 少年遭光背男殴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