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弘扬文化怎变卡拉OK?金色大厅“镀金”再被叫停

2014年07月11日 08:30 | 来源:央视新闻1+1
分享到: 

  谢大京:

  金色大厅就是一个剧院而已,把这个金色大厅看成一个神圣,似乎是世界音乐最高殿堂,作为我们专业人士来看,这个实在是一个很可笑的事情。

  解说:

  2010年之后,金色大厅中国面孔的演出主力悄然发生了变化。一线城市的专业团体淡化了对金色大厅的崇拜,二三线城市专业团体、业余老年团甚至是小学初中生团成了金色大厅舞台上的主力。

  主持人董倩: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这16年来在奥地利金色大厅演出的,基本的演变情况是什么样的?第一次是1998年是虎年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当时是中央民族乐团打造的,第一次带着中国的传统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演出。接下来,2002年的时候,6个到访金色大厅的演出团队中,有4个是民乐团,明显民乐在里头占了多数。再往后,到了2010年,演出团体非常多,这个时候的主力是二三线城市的专业团体、业余老年团体还有小学生初中团体。2013年是一个分水岭,国内团组租用金色大厅,这是一个现象。到2014年这个数字一下跌下来了。

  我们继续连线朱教授,分析这样的演变。朱教授,1998年让民乐走出去的时候,是带着什么样的初衷?是希望让国外看看中国的民乐是什么样样,就是架一个桥梁让双方都理解。十几年来这个初衷有没有贯彻下来。

  朱大可:

  刚才列举的事实来看,显然是变成了一个闹剧。原来的初衷,我们都可以理解,中国民乐是西方比较不了解。作为国务院最高水准的乐团,确实能够向西方介绍中国民乐的基本特征,这个还是有意义的。这样下去变成了二三线乐团,甚至老大妈的合唱团、少儿合唱团全部蜂拥而至,结果实际上不仅没有把中国文化的精髓推荐到西方,反而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是诋毁了或者毁坏了中国的形象。

  评论员:

  分析为什么这么多的乐团到了2010年,更多的是二三线的乐团一窝蜂到金色大厅去,目的是什么?

  朱大可:

  目的是通过镀金提升它在国内的地位获得相应的利益。

  主持人:

  这是政府资助的,是政绩工程,还是从专业员团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更多的是经济利益的考虑?

  朱大可:

  这些方面都有。它既有政绩的需求,也有乐团的经济利益,也有乐手自身的个人利益的升华。

  评论员:

  朱教授,有一些院团出去以后,好像真的是去镀金了。出去之前身价并不高,但是出去再回来之后,这个身价倍增,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朱大可:

  这是中国浮夸风在这个领域,实际上就是造假。这种造假从1957年开始到现在没有被制止过,而且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教育、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金色大厅只是一个缩影而已。

  评论员:

  我们刚才说的是演出的一方,演的人一定是有人看。比如说身价倍增的话题,之所以身价倍增说明观众里面是认他的,到了金色大厅回来一圈之后,观众就认他了,是什么原因。

  朱大可:

  这跟民众和官员的艺术感受力低下有很大的关系。之所以艺术感受低下,它才可能忽悠成功。当年蔡元培鼓吹美育教育,认为这是支撑、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方向。但是现在看,做的是非常不够的,普通的艺术感受力的艺术教育缺失,导致了民众艺术感受力的下降。

  评论员:

  谢谢朱教授。我们再来看一下,北京交响乐团谭利华对这个现象是这么说的“按照国际惯例,旅费自理,落地由经纪公司负责。我们现在除了几家艺术团,是按照国际惯例,大多数都是自己花几百万、几千万还沾沾自喜的说,我们的文化走出去了,我们成功了,其实都是假的,假的太多太多。

  通过简单的分析知道,以奥地利的金色大厅为例,2013年是一个转折点,是一个分水岭。原因很简单,中央开始了落实的八项规定,还有整四风,我们接下来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解说:

  去年9月,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参赞李克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仅2013年前八个月就有133个团体在金色大厅登台,中国主题的音乐演出举行了24次。

  今天我们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官方网站进行搜索时发现,今年1月1日到7月1日,以中国演员机构为主的演出却不超过10场。不仅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出急剧减少,国内文艺演出也出现了快速下降趋势。

  今年4月出炉的2013年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演出市场总收入355.9亿元,与2012年同项统计,2013年演出市场总收入323.74亿元,同比下降9.0%。有媒体称,这一数字无疑成为了中国八项规定和中宣部的五部委员文件出台,“挤掉演出市场泡沫,遏制行业奢靡之风的一面镜子。”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维也纳金色大厅镀金被叫停 金色大厅 禁止艺术团出国镀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