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让孩子走出无声世界

———记江苏省邳州市政协委员、邳州市 聋儿康复中心主任潘颖

2014年07月22日 08:41 | 作者:张朝鸿 邳文办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她是一个聋儿的母亲,历经5年自学、钻研、练习,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从一个“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手把手教会了患先天性耳聋的儿子说话、学习,使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面对相同命运的母亲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她推己及人,于2002年举债创办了苏北首家学龄前寄宿制聋儿康复中心,以一种博爱的胸怀,让来自苏、鲁、豫、皖四省的348名聋幼儿,在这里通过听力语言康复训练走进了有声世界。她本人先后获得“徐州市十大杰出母亲”、“感动邳州十大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2013年9月荣登“中国好人榜”。她就是江苏省邳州市政协委员、邳州市聋儿康复中心主任———潘颖。

  始于母爱

  1994年,2岁半的儿子被诊断为神经性耳聋,犹如晴天一声霹雳,击碎了她的希望和梦想。当地的医生对孩子的病束手无策,于是她带着孩子踏上了漫长的求医之路,跑遍了全国各大城市、各大医院,医生们的结论还是神经性耳聋,治好的希望不到万分之一。

  她给儿子戴上了助听器,开始艰苦、漫长的听力康复训练。她买来《语言学》、《听力学》、《幼儿心理学》等书籍,白天工作,晚上自学,不断摸索经验:每天让儿子听各种声音。儿子逐渐学会辨听。为了让儿子能开口说话,每发一个音,每学一个字,她都要重复百遍、千遍和万遍。坚持、坚持、再坚持……终于两个月后,孩子学会了第一个词———“妈妈”,这一声“妈妈”包含了多少爱、多少泪水!这是对她最大的回报。时间在耐心地等待着奋斗不息者的成功,只要辛勤耕耘,就总会有收获。经过5年的时间,通过刻苦训练,她的儿子能够掌握2000多个词汇,基本能与正常人交流了。在2000年9月,儿子带着全家人的期望进入了正常小学,并靠着惊人的毅力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以优良的成绩顺利地读完了小学、中学,并考入大学。

  推己及人

  “哑巴能上学了!”潘颖的儿子经过语言康复训练后上学的消息不胫而走。附近的聋儿家长都上门讨教康复知识和育儿经验,还有几位家长主动将自己孩子送到她家里让她教。可是,潘颖是银行会计,白天要工作,晚上要照顾儿子,根本忙不过来。看到聋儿家庭那痛苦与期盼交织的眼神和聋儿咿呀学语的欲望,想到为儿子治病时的痛苦和磨难,她的眼睛湿润了。为了让更多的聋儿能听会说,2001年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毅然辞去了银行工作,自费来到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接受了系统培训,并获得了特教资格。

  2002年3月18日,苏北地区首家学龄前寄宿制聋儿康复中心开学了。从此,潘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个慈母般的伟大事业之中。

  由于聋儿听力损失程度不同、性格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导致个体差异比较大,决定了每个聋儿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潘颖刻苦学习聋儿康复知识,专心研究聋儿听力、语言的训练方法,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她采取综合教学和个别训练相结合的方式,采用“看”、“听”、“摸”相结合的科学训练方法,充分利用他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功能,坚持不懈地学习每个字、每个词汇。要做好这项工作,不光是需要恒心,更重要的是需要爱心。赵墩镇汪跃光、汪跃同孪生兄弟年仅2岁零7个月,由于父母和哥哥均为聋哑人,祖父生病卧床不起,全家靠年迈的祖母田间劳作得以生存,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潘颖不但承担了两兄弟部分学费和生活费,同时还担负起老师和妈妈的双重责任,竭尽所能,既要教孩子说话,又要做好保育工作。通过半年多努力,两兄弟能清晰发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词汇。

编辑:罗韦

1 2

关键词:康复 儿子 训练 孩子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