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重走丝绸之路 陕西篇之五
关注文化遗产:那不只是我们的过去
为了更好地宣传文物保护知识,老师带领孩子们参观法门寺。
站在巍峨的汉代未央宫前殿遗址的台基上,极目空旷壮阔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历史记忆里的种种细节在厚厚的黄土下清晰可见,阡陌交通已恢复为汉代原状,道边残存的夯士台基或是亭台楼榭,或曾为山水仓池,一阵微风吹过,昔日丝绸之路的驼铃声依稀在耳边响起。
6月22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入列世界文化遗产,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兴教寺塔等7处陕西文化遗产上榜。这段厚重记忆是陕西的珍贵宝藏。“申遗”究竟是为提升遗产价值、增强社会保护意识,还是地方政府和企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手段?如何发挥传统优势,让历史记忆融入时代,让文化魅力成为不朽神话?面对这些课题,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立志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陕西正在努力寻找着答案。
将保护文物、传承文明与提升 城市品位惠及地区群众相结合
汉长安城遗址没有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但它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作为汉长安城中最重要的宫殿,未央宫既是汉高祖之后西汉帝国200余年间的政令、权力中心,也是汉帝国统治者下达“汉通西域”政令的决策地和指挥中心。今天的未央宫遗址上虽宫殿不再,但作为“丝绸之路”的见证,其静默存在散发出的力量也足以让人震撼。
“面对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花钱保护,而不是建设利用。” 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委会综合办公室主任毛新亮如是说。他告诉记者,多年来,秉承原状保护的原则,汉长安城遗址区域进行整体保护,仅在局部遗址区开展了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以致藏于“深闺人未识”,直至丝路申遗成功才开始进入公众视野。
“以联合国文物保护的最高规格善待汉长安城遗址,不开发建设,不搞人造历史景观,是汉长安城遗址的基调。”毛新亮告诉记者,在对待汉长安城遗址上,省市区都认同要围绕“一个目标”,即将保护文物、传承文明与提升城市品位、惠及地区群众相结合,把汉长安城遗址建设成为具有“真实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园区。多年来政府投入巨资用于汉长安城遗址本体保护、规划编制和展示设施建设。2009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跨国联合申遗名单,2012年,西安作出建设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决策。
毛新亮说,他们是将申遗看作保护汉长安城的手段,在“全民保护文化遗产”舆论造势下,当地百姓配合政府创造了又稳又快的搬迁模式。他介绍说,在申遗过程中,汉长安城特区实现搬迁9个村1.5万人,并完成了未央宫遗址区1万多亩土地流转,320万方垃圾的清理,栽植树木3万多株,新增绿地1.2万亩。接下来,未央宫遗址区将进入二期工程,将逐步恢复南护城河、未央宫沧池等水系,实施直城门内大街、安门大街等汉代路网工程。毛新亮期许着,遗址区概貌更加清晰后,游客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汉文化的魅力。
申遗成功不是终极目标旅游发展要与保护遗产很好衔接
丝绸之路有多辉煌,张骞的名字就有多重要。在秦岭南麓的汉中市城固县,张骞已成为城市标志,一尊“张骞出使西域”雕塑就立在县城的最北端,向过往的客人宣告着这是一片非凡之地。
夏日里的张骞墓园区古柏参天,绿草茵茵,肃穆而静谧。张骞墓静静躺在繁茂的树木草丛中,两侧的石虎相对而视,前院的陈列馆中叙述着这位丝路开拓者艰难伟大的行止。作为一项与丝绸之路有着重要关联的历史遗存,相对于规模庞大的城市遗址和雄伟壮观的古代建筑而言,张骞墓更多地向人们呈现一种精神价值。
“申遗工作使张骞墓园本体得到了有效保护。”张骞纪念馆馆长崔纪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群众参与性很强的工作,只有让群众走近遗产、了解遗产、热爱遗产,才能对遗产价值产生认同感,自觉地加入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有了当地百姓的支持,张骞墓周边环境产生巨大变化:墓园扩建、大殿和连廊绿化遮蔽工程使墓园面积扩展到36亩;完成县城通往张骞墓2.1公里的道路整修和张骞墓东入口道路修建;纪念馆东区和西区土地整治和种植绿化1.8万多平方米。
“申遗成功不是终极目标。”在城固县副县长龚野看来,现在张骞墓已经不再仅是城固县的文化遗产了,不能“重申报轻管理”,更不能把申遗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筹码”,要真正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在制定城市建设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时与保护文化遗产很好地衔接起来。
文物保护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文化传承和传播
文化遗产如何在继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如何在商业、市场、文化中找到完美结合点?这是我们在采访中试图寻得答案的问题。
踏上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大厅台阶,那脚下的车辙遗迹、房屋墙基和残存的街道以及厚重的古桥,每一样穿越千年的古迹都在向人们细数着大唐的繁盛;馆内珍藏的千余枚丝路沿线各国的金属货币,则诠释着汉唐丝路数千载的历史辉煌。
西安大唐西市,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国内唯一在唐长安西市原址上再建的以盛唐文化、丝路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商旅文化产业项目,被列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典范单位。围绕大唐西市博物馆,衍生出的丝路街、古玩城、演艺、购物、酒店等不同文化业态正探索着一条“以商养文、以文促商”的路子,演绎了一出以丝路文化为内核的现代商业故事。如今的大唐西市已成为我国民间资本发展文化产业、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址的成功典范,成为西安的城市新名片和陕西旅游的新亮点。
对于丝绸之路来说,有着“千宫之宫”美誉的唐大明宫就如同这条藤蔓上开出的最绚丽的花朵。大明宫宏伟的地面宫殿建筑只存在于历史典籍中,但善于营销的西安人恢复性地建设了含元殿遗址的地基。站在含元殿遗址上,我们仍可感受到“玉阶三重镇秦野,金殿四墉抚周原”的气势,仍能领略到大唐盛世时丝绸之路带来的繁华盛景。
大明宫遗址区文物局局长吴春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充分展示大明宫遗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大明宫遗址区分别采取遗址原貌保护展示、修建遗址保护展示厅、局部基址复原保护展示、太液池修复性保护展示、地面不同材质标识等多形式、多手法的保护方法,充分展现遗产价值,此外还采用多地融入场景展示、互动体验参与、3D电影等形式展现大明宫特色,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带动公众参与到大明宫保护过程中来。
“文物保护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在这个课题面前,我们要有大的格局和视野。” 长年从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和旅游策划的西安市社科院研究员李骊明曾参与了多个丝绸之路文化项目的策划。在他看来,大唐西市场和唐大明宫遗址保护建设,都是切实有效的大型考古遗址保护和利用模式,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条件,美化了城市环境,增强了民众的自豪感,提高了城市文化品味,也成为丝路申遗的重要节点。
“八百里秦川承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厚重沉淀,这是陕西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李骊明建议,现在应该深入发掘丝路文化内涵,充分借助文物、文化资源优势,将历史性与现实性融为一体,大力推进丝路经济带文化、旅游、商贸等交流合作。他还表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应该充分发挥优势,与中亚各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交流,以人文魅力激发文化活力,以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同时李骊明不忘提醒,为古代文明骄傲的同时,我们也要遵循规律、遵循人与文化遗产的和谐共处之道,“那不只是我们的过去,还关系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编辑:付裕
关键词:丝绸之路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